《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经典,一套智者的生活哲学(下)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经典,一套智者的生活哲学(下)

00:00
16:53


书评全文 

坚持读书,坚持投资,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您好,这里是由银华基金播出的读书系列节目《银华书房》。今天继续分享好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出自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译者渠海霞。

在上一讲的结尾,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父亲躺在病床上,病得奄奄一息,希望独身的儿子,马上找到另一半,三个月内就结婚,儿子难道也不去回应他的期待,让他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吗?这时候到底要怎么选择呢?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告诉青年,要解决我们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就是要懂得学会课题分离。

何谓课题分离?通俗来讲,就是在分清楚这到底是谁的事,谁该为这件事负责后,而后明确彼此的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事。

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呀”,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插手孩子的人生课题,他们会替孩子决定选哪个专业,考哪个大学,相亲的对象,如果孩子不肯服从,他们就会感到委屈,不值得,埋怨着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理解自己。

可是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书中,哲人指出,父母的行为有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比如虚荣心、面子或者控制欲,才会肆意插手孩子的人生课题。可是父母需要意识到一件事——即便自己生下了这个孩子,孩子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需要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

如果父母想有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就需要懂得分清楚,这是谁的事。比如孩子选择丁克,要承担老了之后没有孩子这一结果的是他,而不是父母,父母需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强加干涉,催婚催生,不然只会起到反作用,激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孩子越发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可是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并不是很清晰,有时我们确实很难分清楚这究竟是谁的课题,阿德勒将人生分为三大课题,分别是工作、交友和爱,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围绕这三大课题展开,来说说我们到底该如何学会课题分离。

首先,我们从工作课题来考虑,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一份工作,即便是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在家里的书房写作,也需要和编辑联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需要和他人合作就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工作作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很多人的烦恼源泉。

就以小A的这份工作为例,当他被上司批评之后,自尊受挫,感到焦虑,厌恶工作,要怎么才能改变这一情况呢?首先,小A需要分清楚,这份工作由谁负责,做不好工作的后果谁来承担?很明显,小A要承担大部分责任,而上司作为监督者,需要保证项目稳定进行,他同样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因此这份工作,是小A和上司的共同课题。那么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小A需要做的,自然是思考如何去做好这份工作,处理和上司的沟通问题。

至于上司的情绪问题,他所说的“对小A原本充满期待,现在小A让他失望”之类的话,这些都不是小A需要去负责的,小A没有必要去回应上司的期待,寻求上司的认可,更没有必要去处理上司的情绪问题,为了让上司高兴,委屈和讨好自己。要知道,上司处理不好情绪,对小A乱发脾气,导致沟通低效,工作难以推进,这些责任和后果由上司承担。

所以面对上司的批评,小A可以尝试思考,这些评价客观吗?是就事论事,还是主观评价?如果上司批评小A在处理业务时未能及时沟通,导致进展不顺,那么这就是针对事情的批评,上司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否定小A这个人。但如果上司批评小A没有责任心,这就是对于小A个人的主观评价,这是上司自己的事,和小A并没有关系。小A没必要因为这个主观评价自我怀疑,想要去寻求领导的认可。

当小A尝试提高自己,改进工作方式,尽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上司方面依旧不予配合,我行我素,那么小A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换一个岗位,换一家公司。

其次是交友方面的课题。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周围的同事、朋友向我们提出请求时,我们即使感到很为难,却也很难拒绝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很担心,自己拒绝,可能会让他们不开心,觉得我们冷漠,进而疏远我们。

面对朋友请求,自己可不可以拒绝?面对这个课题,我们需要认识到,朋友向自己提出请求,是朋友的课题。当他提出请求的时候,他就需要面对可能被拒绝的后果。而答不答应这个请求是我们的事,我们有权利拒绝对方。至于我们拒绝之后,对方会不会因此生气,讨厌我们,那就是对方的事情了,我们也无法无法干预对方对我们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谈谈爱这一课题,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难以界定自己和父母、爱人、孩子的边界,常常以爱之名,去干涉对方的课题。


比如说,当孩子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想要成为一个作家时,他的父母很可能内心警铃大作,担心孩子毕业后没工作,于是粗暴地干涉,直接逼迫孩子改高考志愿。父母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却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想要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是孩子的人生课题,即便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这也是孩子要面临的课题。

父母听到这里可能会着急说,那怎么行呢,如果这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回来啃老怎么办,这不就变成我的麻烦了吗?这确实是父母需要面对的课题,但父母需要做的是思考清楚,为了避免孩子啃老,自己要如何去引导孩子认识到选择的风险,而不是强行篡改孩子的选择。

在书中,哲人引用了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父母需要做的是去引导孩子,给予他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强行干涉。要知道,即便是父母,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孩子的生活。

我们还可以在这里补充一个案例,比如说有些父母,总会有一种回报的心态,认为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了,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应该听他的话,去继承自己的事业,去完成自己年轻时没有完成的梦想。人际关系中这种回报思想的存在,也让爱变成了绑架,直接束缚了孩子的人生。

现在,我们回归到开头的问题:如果父亲躺在病床上,希望独身的儿子,马上找到另一半,快速成家立业,儿子能否拒绝。答案是,能,儿子依然有拒绝的权利。

每个人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即可,虽然父亲是出于对儿子的担忧,希望儿子能够成家立业,但是对于儿子来说,草率结婚可能的苦果,却只能由儿子自己承担,那么如果自己生活得不幸福,这不正违背了父亲“为儿子好”的期待么?

因此,我们需要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从他人的期待和认可中挣脱,握紧自己人生的王牌,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可是听到这里,你或许会有些不安,不管别人的感受,只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会不会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要是被别人讨厌,四面受敌,我还要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呢?不如我还是继续做个老好人吧。

可是哲人并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想着要做个老好人,取悦别人,才是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其实别人是否讨厌自己,也是别人的自由,可是老好人,却想要通过取悦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让别人喜欢自己,这反而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老好人想要做的,并不是去帮助自己的朋友,而是通过帮助朋友获得认可。换言之,老好人帮助朋友,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关怀,而是在乎自己在朋友眼中的形象,是对自己的执着。

可是不做老好人,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孤独生活,“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呢?人际关系的终点是什么,是孤独终老吗?

当然不是,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还记得我们在上一讲中谈到,人际关系的痛苦来自于哪里吗?来自于竞争性的纵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上下级关系,会让彼此陷入权力之争,产生对立仇恨,主张人和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横向关系”,即便我们是父子关系,也有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可能,即便我们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不意味着下属的人格要低于上司。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不同,却相互平等。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存在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别人的认可才具有价值。

举个例子,一个卧病在床的母亲,她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疾病拖累了家人,活着对家人实在没什么用处,可实际上,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并不需要这个母亲做什么,只要她每天还活着,还能说话,就能够凝聚起这个家,让孩子们感到那个温暖的家依然还在,这就是母亲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有价值,而不是说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赞赏,才叫做有价值。

阿德勒鼓励我们,要去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将他人看成是我们的伙伴,是同路人,而不是竞争者。这样的话,我们关注的点,就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执着于别人是否比自己更优秀,在乎别人怎么去看自己,而是将自己看做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把对自我的执着,转化为对别人的关心,从而找到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而在人际关系中要拥有共同体感觉,我们需要做到三点。

其一:接纳自我。
有时,我们会混淆自我肯定和接纳自我。自我肯定,就是自己明明做不到,但是会激励自己我能行、我很强,比如自己明明考不了100分,只能考60分,但还是会自我激励说,我可以。阿德勒并不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他其实是在否定那个考60分的自己,让人产生一种盲目自大的优越情节。阿德勒鼓励我们接纳自我,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现状,只能考60分,但是鼓励自己继续向着100分的方向前进。当我们接纳自我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理解自己,不会过分高看自己,同样不会过分贬低自己,这时我们也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不会轻易因他人的评价而动摇。

其二: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当我们想要和一个人成为朋友时,我们首先要做那个愿意伸出手的人,即便是可能会受伤,也依然愿意袒露自我,真诚地将自己交出来,勇敢地相信对方,只有这样,才能以真诚获得一段深刻的友情。

其三,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就是我们在帮助别人时,感受自己对他人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种共同体的感觉。注意,他者贡献和我们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不一样,这是通过自己的贡献,体会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最普遍的例子是工作,我们通过工作,参与到团队中,为客户创造价值,感受自己的存在意义。

接纳自我、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者密不可分,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正因为自我接纳,能够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才能够无条件地做到他者信赖;也正是因为能够无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也正是在对他人的帮助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接纳自己。

当我们通过这三点,感受到共同体,和他人产生深度链接之后,我们也就获得了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更强烈的幸福感。

到此,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的旅程也就来到了终点,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本小书所蕴藏的智慧。

决定我们的不是我们的过去,而是我们如何赋予过去意义。或许我们会因为生活烦恼纠结,但别忘了选择的权利始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我们曾经害怕被人否定,但别担心,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稳固的自我,并不会因他人的评价而动摇。同样,我们的人生也不是与他人的赛跑,而是携手共舞,是彼此成全,是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在浪漫翩跹。

最后,银华书房希望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他人的目光中走出,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欢迎关注银华理财家电台,银华基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