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做《华杉讲透孟子》。这本书的中文版本大约 50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华杉以通俗有趣的解读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孟子思想,不懂文言文,也能彻底读懂《孟子》。
《孟子》是众所熟知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记录孟轲言行的著作,是“四书“之一。但是大家总是觉得古文经典太过艰深难懂,听过的人很多,真正读过的人不多。
孟子其人,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一位代表人物。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则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游说诸候国君、对弟子言传身教和其它思想家辩论言论等内容组成的语录体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一起编写完成。内容上反映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思想和理论。孟子根据战国时期列国相互攻伐混乱的兴亡的规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的德治思想继承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提出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善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就是良知,明代心学大成者王阳明致良知来源于孟子,孟子被认为是心学的宗师。
《孟子》是先秦时代具有文化特色的散文文集。孟子用平实明快的语言,精彩绝伦的论辩,体现孟子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浩然正气。文风对后世唐宋八大家的中韩愈、柳宗元和苏轼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一起合称“四书”做为科举考试内容以来,延续到元、明、清三个朝代统冶者都将四书指定为科举考试必考教材,是古代文人学子必须熟读的书籍。在现代《孟子》是中国人必读国学经典书籍之一。
本书的作者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著名财经及史哲作家。代表作品有:《华杉讲透》、《华杉讲透》等。自幼熟读经史,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更是了熟于心。本书的内容华杉融合了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焦循四位先贤对《孟子》的解读,忠实记录和整理他们思想,以传承孟子“正宗”思想为已任,简明易懂的现代语言讲透《孟子》的原意,带你了解儒学圣哲的思想。没有古文基础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孟子》。
《孟子》分为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一篇分为上下两章,原文约三万多字。《华杉讲透孟子》依将每篇上下各做一篇,一共14篇对每一篇做了详细讲解。本次听书,我将提练总结三个重点内容,来做解读:
第一个重点:如何读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
第二个重点:品读《孟子》以明明德,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第三个重点:被普遍误解的《孟子》的原意?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读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孟子主张人性善,仁者无敌,只有推行仁政才能王天下的仁政王道思想。对现代人来说如何理解和读懂孟子的仁政王思想呢?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已修养做起。
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中做了义利之辩,孟子认为人若一心追求金钱利益就是心术不正。如果做为领导者心术不正,那么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所管理的国家或公司都没有一个正的地方。但是你行仁义,虽然不追求利益,却可以无往不利。比如说:一个老板在公司在公司开会讨论客户时候,只和员工研究如何赚到客户很多的钱,而不去想要如何服务好客户行仁义,让客户得到超值的回报,那么他的员工也一定不会好好工作,而是整天私下研究怎么侵占公司的利益。做人做事,先正心,心术不正,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要有仁义之心,想要做事业,不是去找所谓的大事来做,而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由近及远。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就可运之于手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像尊重自己家人长辈一样,去尊重别人家的长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天下的父母和子女都一样,就在自己手掌中。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心里装着别人,自然就容易做到。问题在于现在实中,常常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人。道理其实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想要将自己的好心意推广下去要如何做呢?就要靠诚意,至诚无息,厚德载物。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自己事业的彼岸,而这一切都是自己朝你走过来,这就是王天下。王天下,就是天下都来朝拜你,而不是要你去打天下。打天下和王天下的区别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打来的天下就得天天防着再被别人打回去,只有王天下,才是真正的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认为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是分享,意识到人性贪财好色的弱点,也能通向王道。道理就是儒家所说的忠恕之道:已欲人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你懂得别人贪财好色,就能知道别人想要的,你能和别人分享,就是王道。所谓的成功就是成就自己,而领导力,就是成就别人;而王天下,就是要成就天下人。
选择行王道还是霸道?是中国自古帝王将相在治国方略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演变到现在代亦是最常见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依实力来使人服从,行的就是霸道,就算别人服你,也是表面的,口服心不服,只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所以才不敢违抗,只有以德服人才会让心悦诚服。如《诗经》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行王道虽然慢,但是传承时间久。
儒家主张,要藏富于民,没事就休养生息,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就好,没事不要去开疆拓土打仗,相安无事就行。如果有其它国家的百姓想加入,他们的君王又暴虐,那么他们的国家自然就会灭亡,你的领土就会兵不血刃的扩张。这才是王天下的王道,靠软实力来扩张,但扩张并不是行王道目的,行王道的目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读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孟子认为仁政的目的应该是仁,而不是王天下。仁是一种价值观,是为百姓,为天下太平。王天下只是一种可能,如果大家都仁,则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如果有别国不仁,但是他很强大,则要保持自己国家安定繁荣。如果总想想一统天下,很可能就是自取灭亡。如同我们当今的企业经营管理,如果你行王道,就必须以客户为第一的原则,而不是以利润和规模第一,上市的市值第一。企业的唯一的目的,应该是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服务社会,照顾员工。如果其它企业做得好,就相互学习;如果其它企业做得差,那么你的市场就自然扩大。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重点,品读《孟子》以明明德,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明明德的意思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修养自己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的精神。
孟子说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善养浩然正气。心不动如山动,面对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情绪上的平静。身体里有浩然正气,洞察他人的言辞,明了道义所在,对天下大事无所疑惑,我心光明,无所畏惧。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来源于孟子的养浩然正气。而人之只有在无亏欠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浩然之气,每个人都有正气,有良知的。切不可了为一点蝇头小利,把正气和良知丢了。
孟子的以善养人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真心的对人好,帮助他,助人为乐;第二层教养教化,让天下同归于善,都一样善。而以善服人,是应该让人家自己服,而不是站在道德的优越感上,要人家服,不能以德压人,应该以德服人。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仁义都在自己身上,从良知道去求。本性善就是良知,而王阳明的心学致良,来源孟子。仁义礼智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牢牢抓住四端 ,扩充放大,就能成就仁义礼智。只要在身上找,就能找到人的仁义礼智,除非你自己放弃,那就失去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有没有找到自己本性良知里的仁义礼智四端。
世上最难之事,不是进步,是保持自己善的本性,而善念如果存不下来,人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善需要滋养,养善就是抓住仁义礼智四端,抓住人心那一丝善念,来养大它,扩充到自己的全身、家庭、公司、社交圈子,继而把善扩充散播到全世界,整个宇宙天地间,大到“大而化之”。大而化之不是大大咧咧,而是大到可以教化他人,达到天人合一,就是圣人了。而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人,起点和我们一样,他能成为圣人,方法就是养善。养善的路径,就是《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养善的扩充,也可以说是大而化之的八部曲,可以参考体会一下。
孟子认为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与人为善。德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闻过则喜。是说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自己不知道的错误,有人指出来了,心里特别开心和感激,可以改正。第二境界,闻善则拜。心里唯恐有什么善言不知道,有什么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一旦听到有人善言的建议,就会肃然拜受,心里非常感激,可以去做。每三境界,与人为善。这里与人为善,是说善于人同,看见别人好的思想、好的做法,就马上像他看齐,和他一样。
人的成就来自于自身的修养,小成就靠的个人本领,大成就靠众人支持,最大的成就靠的你不认识、想不到、未曾谋面的人,而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支持你、成就你,这些都来自于你对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修养。
孟子认为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没有羞耻心,就是自绝于善,自绝于人。做人是善还是恶,都是人自己的选择。有一句流行语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做人做事还是要给自己一些底限,知耻近乎勇。
要把善言善行当成一种习惯的的素养,听到善言,见到一件善行,就要一定思考自己要不要去做?觉得应该做的,就应该马上去做,不是把善言和善行当成一种励志鸡汤鼓励别人和自己,不落实到行动中。而要做到学以润身,知行合一。
好了,以上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品读《孟子》以明明德,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学习圣人德性,修练自己,应该认真的去做,在每一件事情求精进,自然就能知行合一,达到圣人之道。如果小事情都不愿意去做,追求做什么志向高远的大事情,那可能一辈子连门都入不了。而学习最重要是行动,而不是理解。
接下来说说第三个重点,被普遍误解的的《孟子》原意。
其一,我们常说的成语为富不仁,出自《孟子》第三篇滕文公上,孟子引用同孔子同时代阳虎的话。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是说国君如果要富就不能行仁政,必须横征暴敛;国君如果要行仁政,轻徭薄赋,就要自己受穷。阳虎是鲁国的权臣,和孔子打过交道,是个“反面人物”。孟子引用他的话,亦是一句反话。因此,为富不仁并不是说经商者为了赚钱,而心狠手辣,无慈悲心。指的是国君如何收税分配财富。孟子是不认同阳虎的观点,孟子认为要藏富于民,人民都富了,国君自然就富,没有百姓富,而国君一个人穷这样的事情。
其二,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的原意并不是对人好,而是善与人同的意思。那天发现在自己错了,别人才是对的,懂得放弃自己错误观点和做法,应该马上跟别人一样。而不是要与众不同,要从善如流、与人为善、善于人同。不能以自己私利而埋没自己的良知,君子之德,没有比善与人同、与人为善更伟大了。
其三,茅塞顿开的成语出自《孟子》第七篇尽心下,孟子原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原意应该是说:山上的小路,每天都走,前面有人踩出来,后面有人经常走,也就是成了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走了,茅草就会长出来,把路给塞住了,今天你的心就被茅草塞住了。孟子原意应该是茅塞不开,而不是茅塞顿开。
其四,关于一毛不拔的典故,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墨家思想以“兼爱”为天下,而杨子奉行“为我”的思想,即绝不损已利人,也绝不损人利已。不要以天下人有利名义来侵夺个人财产和权益。大概这种思想在现在,依然能引起共鸣。孟子这里引用: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出自《列子》中的记载:墨子的弟子禽子挑战杨子问:“你说绝不利人,专门利已,假如让你拔一根毛,就能周济天下,你干不干?”
杨子说:“你这举例恰当吗?天下又不是我拔一毛就能救的?”
禽子说:“我们就假设能救,现在全天下就等你一根毛,你拔还是不拔?”
杨子知道,无论他说拔还是拔,都会掉进禽子设计的套里。所以他就干脆不搭 理,不回应。
于是,禽子就跟人说:“你们看,这家伙一毛不拔。”
其实,杨子一毛不拔,只是被禽子设计一个故事,被孟子引用批评杨子。现在一路传下来,一毛不拔成为非常小气吝啬自私的人代称。
其五,孟子第一篇染梁惠王上中:无恒产者,因无恒心。这里恒心,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是指人们常见的善良之心,是恒定不变的道德标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最后的一个重点被普遍误解的的《孟子》原意。本书作者华杉潜心研究儒学30年,本书内容旨在讲透《孟子》原意的同时,对于一些被大从普遍所误解读内容,做了正本清源的分析和讲解。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说的要点:
第一个重点:如何读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孟子行仁政王道,并不是君王或是企业的领导者有善心就可以实行,有善心,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配合起来,才能行好仁政。孟子认为儒家的仁政要实现需要一个前题:惟仁者宜在高位,国君是仁人圣君。孟子和孔子都是周游列国,却未说服一国国君愿意用儒家的仁政思想,因此儒家的教育成就上反而超过政治家的成就。我们现代人学习儒家,并不是学习他的政治上的仁政思想,而是学他自修---日用常行的朴素道理、格物致知的学习、诚意正心的修养、修身齐的领导力。
第二个重点:品读《孟子》,以明明德,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孟子提出的仁言,是仁爱的言语;善政是良善的政治;善教,是良善的教育。在现代企业中,善政好比是制度,善教好比是企业文化。而文化高于制度,善教崇德尊礼,德礼之启迪,让人感发善念,存善去恶,乐于接受,自律、自尊和自爱,人人自己修身齐家。
第三个重点:被普遍误解的《孟子》的原意?现今用到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孟子》做为国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的出处,经过历史的演变,一些词汇已经背离了原意,作者华杉在文中对于误解读内容做详细的分析,帮助读者可以更轻的读懂《孟子》的原意。
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功利现实社会中,阅读国学经典,品读《孟子》养浩然正气,自强不息之精神,有仁义之心,知羞耻,方可以得天时地利和人和,成就自己的同时助力他人成功。国学大师林语堂说:现在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而儒家所讲的进步之道,就是读书和择友。我们每个人都要仔细挑选自己的团队和朋友圈。而学习不是晓得,而是行动;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学以润身、知行合一。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巅峰。
儒家的根价值观,是推已及人,由近及远。要求别人之前先要求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推已及人,由近及远,全从自我修身再到全天下。儒家在修养上的方法论,就是要持之以恒,克已复礼。你修养什么,就要做到彻底,做到极致。如何不能做到彻底,只是半瓢水,一知半解,是无法有所成就。而齐家之本,在于修身。你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全家模仿的榜样,你自己身正,则全家皆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