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德道经》第七十一章-丹道实修者解读道德经帛书版

修行者的《德道经》第七十一章-丹道实修者解读道德经帛书版

00:00
06:09
《德道经》第七十一章 失为道本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观,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 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解读,重是轻的根本,静为躁的核心,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相随,恒也。” 二者差别不大,就是一个“之”字,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 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但第二个 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 而这个理解,才是与《道德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互应和的。所以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运行规律,真人君子坐镇 道的中心点上,生生不息,大大逝逝远远皆返归与奇点之中,不离中间的重心,虽然看似环环远 逝,不见其终,但绵绵不绝回归到质朴的中心,昭然若一,复归无极,太极旋转无比远大无极返归 无比至小,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之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万乘的王者真人,轻与天下之大大, 之远远之逝逝,而看似轻躁的表象背后有失而为的根本,重心是失志不見而又藏而泊出。此失理解 为道的性,德失本同。失德道显,一体两面,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应理解为,展示道相的一面 之时是德与失,重的根本或显。展现出失道显之相之时,便以孤寡不谷恶为中心,为黑洞,集聚。 黑洞白洞交替运行后而真人赤子出,太虚真界,浑然天成, 失本失君是无极太极聚集显化,明本明君是内化真如,内外一心,心心相印。故天时地利人和三者 合而为一。是道的法则状态。而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得机而动,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身。時 机,达是四达,穷是无边,四达天下为之六合,无量无边为之身心二意。穷为时间,达为空间,时 间无穷时,空间无量是, 释义:失去是对应显耀而一体,消极是对应外化而一体,消失趋于安和,无极返归轻躁。辩证统一

相胜依存,不依身見而非,莫以無身而是,非非是是,是是非非,皆如影响呼应,在中心点上落 定,看大好河山,如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微是重点,无极太极点的极心。黑洞白洞。人心惟 危,要时常有危,危机即为转机,危之有危,危危而无以为危之。惟精惟一,精是神光的根本,一 是精气神的三合,允(厶儿)厥(气逆而上,沖气以为和)中旋转中厥中(中盅也,中空) 世间万象皆趋于自我的的阴阳相胜 ,显露对立统一,重轻躁静一体两面,色空同出而异名,重静色 为体,轻躁空为用 体用一如,得失两元,生灭如是。智达慧本,聪愚不碍,一切因缘际会都是我心 光明,夫复何求。善恶我之,之为我何?噫噫!
悟道无为天命,修行勿逐两情。
一生一灭一轮回,哪个前生注定?
源本是非名名,自然而然空性。
幽幽古今当下种,莫道不销魂,云马任驰骋。
道的基础,环环相扣,事法物质的一面。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不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心的不苦
之上,而是利用辩证思维能力用于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通过思维能力的提升努力改变之时
之困,磨难亦是腾飞的契机。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煉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