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改变态度的一剂良药【行动】

026.改变态度的一剂良药【行动】

00:00
15:31


原文如下:


1971年8月17日的清晨,九位年轻人在邻居们惊讶的目光中,被带上手铐,塞进警车,送到了帕罗奥多警察局。在完成了立案,录指纹,羁押等一系列手续之后,他们被蒙上了眼睛,移交到斯坦福县监狱(Stanford County Prison)。


但移交囚犯的警车并没有开到正常的监狱,而是开进了斯坦福大学的校园。车队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门前停了下来。警察将九个年轻人从车里带了下来,送进了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


完全出乎意料,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里,竟然有一个监狱,所有的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早已有几位全副武装的狱警在那里严阵以待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的监狱,而是临时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斯坦福大学心理系菲利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而且,无论是被羁押的囚犯,还是驻扎在地下室里狱警,都是应征而来的志愿者,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教授通过面试,在斯坦福大学里挑选出24名生理与心理都非常健康的男性大学生,来参与这个模拟的监狱实验。津巴多教授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将这24名志愿者随机地分成两组,一部分饰演狱警,剩下的人则扮演囚犯。

实验开始之前,志愿者们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的,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被剥夺部分人权。为了使研究有更真实的效果,被选中当“囚犯”的人会被蒙上眼睛,穿上囚服,关进监狱,这就有了刚刚开头的那一幕。


而且,为了让这些实验者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在整个实验期间他们都没有名字,只有代号。而“狱警”们,则穿上真正的制服,配备木制警棍,戴上了墨镜以避免和其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经过了一天的角色扮演后,无论是狱警、犯人还是研究者,都进入了情境。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狱警开始羞辱囚犯,用各种手段折磨他们,比如辱骂、殴打、不给他们吃饭等等。


而囚犯们也开始有反抗、崩溃、或者变得冷漠等各种相应表现。随着实验的进行,一些“狱警”越来越残暴。研究人员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狱警扮演者在进入角色以后,都表现出了虐待倾向,而“囚犯”们也都出现了强烈的情绪障碍。甚至连津巴多本人也陷入“监狱长”的角色无法自拔。最后局面完全失控,导致原本计划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提前结束。

 

在这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参与者虽然只是假扮狱警和囚犯,但在几天之内就变得与真的狱警、真的囚犯没什么差别了。有个别“囚犯”一开始是拒绝投入的,每次说话都强调这只是个实验。但是很快,由于“狱警”的压迫,他们也投入了反叛行动。反叛中受到了残酷的镇压,让他们在短时间之内不得不“相信”了自己真的是个囚犯。


实验的参与者们一步步超越了预设的心理底限,越来越难以将自己从环境中抽离出来,最终放弃了原有的道德准则。


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认识或是理解什么,仅仅是我们的行动,就足以改变我们的态度和信念。

 

人们常常有一个观点,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因为你有想成为“人上人”的想法,所以你才能吃得了苦中苦;只有怀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然而,要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象在咨询室里,我的来访者常常会和我说,“老师,我知道我现在不应该难过,不应该总想着失恋的事情,应该专心学习。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就是忍不住地想她啊……”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种“我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的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个人的行为并不一定就是由他的态度决定的。比如,你收藏和购买了很多的课程,但却迟迟不去听,这并不是因为你态度上有什么问题,你完全知道这些课程对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也非常应该去听,但你就总是不开始,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反正我已经买了课,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听,现在不用着急。我们给这种习惯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拖延”。


有时候,我们很可能是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了改变态度上面。其实,比起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还有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让个体发生改变的方法,就是通过行为来改变个体的态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为了控制体重,决定晚上再也不吃东西了。但到了临睡前,你实在是太饿了,于是一下子没忍住,就吃了一碗泡面。吃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比起后悔自己不应该吃这碗泡面,你更可能安慰自己说,偶尔吃一次不会怎么样的,体重可以后面再减,反正迟点早点开始减,都没什么关系的。你发现没有,就因为你吃了泡面,这个行为改变了你对吃泡面的态度。

 

还有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叫作“登门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答应别人一个较小的请求后,往往也会答应他们较大的请求。在研究中,工作人员假扮成是宣传安全驾驶的志愿者,请求当地居民在自家院子前面安置一个巨大而难看的“安全驾驶”的标志。结果只有17%的人愿意。


然后,研究者就改变了方式,请求他们先帮一个小忙:在他们家的窗玻璃上贴一个只有三英寸大小的“安全驾驶”标志。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欣然同意了。两周之后,当研究者再次到来,提出了与最初完全一样的请求,希望居民们能在自家的院子前面,竖一块巨大而丑陋的宣传告示牌,这一回,竟然有76%的人同意了。当你答应了一个小小请求之后,你就有了行动,在这个行动之后,你答应更大请求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你的态度其实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让他帮你一个小忙,然后再提出你那个大大的要求,请求他的帮助。


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态度很可能并不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有时会受到我们之前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为这个现象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个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认知失调理论。你还记得吗?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正向、积极的自我认识不符合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失调。虽然改变失调的方法很多,但我们大多数时候会选择改变态度,来缓解我们因为失调而造成的紧张状态。


半夜吃泡面显然不利于减肥,但我没忍住已经吃了,怎么办,显然我们无法面对自己减肥失败这样的说法,那就改变态度,告诉自己一碗泡面没关系吧。我猜,大多数人的减肥失败,应该都与这种认知失调有关吧。


第二个理论是角色扮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个人是通过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的。当个体扮演某个角色的时候,他的心理也会变得和那个角色一样了。我一开始讲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便是角色扮演理论的最好证据。原本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仅仅是被“分配”的角色不同,最后竟然产生那么大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差异,可见角色的影响力有多大。


除了实验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角色扮演导致的态度改变也很常见。你是不是常常听到新闻里说,某某著名演员,因为扮演某个角色,而入戏太深,导致自己陷入某种情绪中走不出来,或者是患上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甚至有人因此连性格特征都发生了改变。这都是因为角色的扮演,让我们沉浸在某个角色中,已经习惯于从他的视角、态度去思考,而迷失了原来的自我。

 

个理论是自我知觉理论。当你被问及对某个事物的态度时,你会首先去回忆你与这个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个行为反过来推断出你对它的态度。尤其是在你自己对自己的态度都模糊不清的时候,这种通过之前的行为来推断自己态度的倾向就更为明显了。就像前面讲的“登门槛效应”。当你被请求在你家门口放一个巨大而难看的告示牌时,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该不该答应。但你一想,前面人家请求我在家里窗户上贴那么一张小贴纸的时候,我不是就答应了嘛。这说明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且这也是为了完全驾驶的好事嘛。既然是好事,那我应该也是愿意让他们再坚个更大的牌子的,因为这样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嘛。于是你就答应了后面那个更大的请求。

 

以上三个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做出的行为对我们态度的影响。不过,我认为更为直接的,也最令人感到神奇的,应该还是“具身认知”理论。这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能够激活心理感,反之亦然。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你微笑了,也很可能会变得开心起来。


举个例子,在一个设计巧妙的实验中,加里•韦尔斯和理查德•佩蒂(Wells&Petty,1980)要求研究参与者戴上耳机,收听广播节目,与此同时,要求他们要么上下晃动自己的脑袋,要么是左右摆动,目的是“测试耳机的性能”。你猜,如果广播里播放的是时事评论的节目,哪些人会更同意广播里说的观点呢?


研究发现,是那些边听广播,边上下晃动脑袋的人更同意广播里的观点。我想你估计已经猜到原因了,确实,研究人员推测,上下晃动脑袋,其实就是点头,代表同意,因此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而左右摆头,就和摇头反对一样了,产生了消极的态度。


你要不要也试试看,当听我讲课的时候,你就时不时地点点头,会不会觉得我说得更有道理了呢?当然,千万不能一直点个没完,那样虽然你会越来越同意我的观点,但估计我会越来越害怕,担心你是不是脑袋生病了!


另外,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克与他的同事(Strack&others,1988)研究发现,让参与者用不同的表情观看同一部动画片时,他们的评价也会不同。他们让参与者用牙咬住一支钢笔,你也可以试试看这个动作,手头如果没有笔,可以把自己的手指横着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这个动作会牵动笑肌,形成一个笑的表情,对吧。另一些人是仅仅用嘴唇含住钢笔,这个动作不会牵动笑肌,所以并不会形成笑的表情。结果,用牙咬笔的、形成笑的表情的人,与用嘴唇含住钢笔的人相比,会感觉卡通片更加有趣。也就是说,当你仅仅做出一个笑的动作时,你也会觉得更好玩、更开心!

 

所以,认知失调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这四个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常常能触发一定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态度。有时候,甚至你的表情、姿势都能影响你的感觉、改变你的态度。


此时此刻,你可以试着慢吞吞地在房间里来回走上一分钟,同时眼睛一直向下看,这是体验沮丧情绪的绝佳方法。你现在是不是感觉情绪有点低沉了呢?


如果是的,千万别怪我让你心情不好了。放心,陈老师一定会对你负责的。那怎样做能感觉好起来呢?也很简单,你可以大步流星地走上一分钟,同时昂首挺胸,直视前方、有力地甩动两支手臂。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充满了力量?!


所以,就算上帝帮你关上一扇窗的时候,顺手帮你把门也关上了,你也不用就此一直颓废到忧伤。不妨咧开你的嘴巴,让嘴角向上向后扯,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再哼一段“穷开心”这样的小曲,即使你只是假装开心,你也会因此慢慢开心起来。


相信我,没错的!


如果你喜欢本期的课程内容,欢迎你点击右下角红包形状的,请朋友听按钮,把节目分享给你的好朋友们,让心理学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有阳光_boy

    什么时候出书啊?老师

    陈昌凯 回复 @心有阳光_boy: 明年吧;)

  • 李小狮0

    知易行难

  • 仙境兔灵

    因为笑而开心~

  • 黄金苹果8

    以前看到有关心理学的书就像是捞到山涧溪流的小虾米。现在看到陈老师的书就像是开了捕鱼船去南海捕龙虾、捕三文鱼🍣

  • 青山白鹭

    超级棒的课程!我喜欢!

  • 選擇的自由

    微笑抑郁症,堵不如疏

    陈昌凯 回复 @選擇的自由: ;)

  • 我是风儿我爱沙

    亲测有效

  • 美丽新世界66

    上帝为我关上一道门,还顺手为我关上一扇窗,也没关系哦∽不用重金砸入精神传销,购买我所期待的快乐,只需花199元,花点零碎的时间,认真学习陈老师的《心理学与生活》,快乐尽在我的掌控之中。

  • 13931816lyt

    行动改变态度!积极行动,乐观向上!

  • HometownCao

    主播主播,这个实验最近不是证明是虚构的吗

    陈昌凯 回复 @HometownCao: 具体某个实验是有问题的!但其他很多实验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