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看老子如何用他的智慧享受逍遥人生

《老子的智慧》看老子如何用他的智慧享受逍遥人生

00:00
11:52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老子的智慧》,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二十五万字,我会用12分钟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以庄解老,看老子如何用他的智慧享受逍遥自如的人生。

每个人的天性之中必然有不愿受束缚的东西存在。它藏在亲近山水,渴望自由的心思里,躲在追求浪漫,创造新事物的念头中,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生活在孔子礼教下的我们,对老庄的道家逍遥思想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

作者林语堂正是致力于研究孔孟老庄哲学的知名学者,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的海外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更是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在这本书中以庄子解读老子,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品味老庄的逍遥淡定,过好自己的智慧人生。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通过下面的三个问题,我会一一为大家讲述。

第一个问题是,老子口中的道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老子为什么推崇无为而治?

第三个问题是,当世间灰尘遍布,我们要如何守住本心?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 老子口中的道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一句几乎所有对道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话。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也就是说,真正的道,是没有名字,不能用言语描述,也不能谈论的。

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老子说它不能用语言描述?

在天地存在之前,有一个东西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形体,没有声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没有生死也没有变化。但世间一切的事物,无论是争逐循环的日月还是飞溅的尘埃都依靠它运转,它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如果非要给这样的东西取一个名字,那也只能叫作“大道”。

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都是主观的,道也是如此,当你试图描述它的时候,就会无可避免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这样的“道”只是你的道,而不是真正的“大道”。

道可以说是开始和终结,但它并不是开始和终结本身。天地变化莫测,然而这变化之中却有相对轮回之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因为道。

道是世间最大的存在,其次是天,再次为地,为王。老子认为,人应当效法承载人的大地,地应当效法遵循道的天,天法道,而道以自然为归处,所以道法自然。

我们虽然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描述“大道”,但却可以从老子所说的“道”的规则中窥探它的真貌。

首先,道掌控万物,但不会因为所掌控之物的善恶或是优劣改变。善良的人以它为准则,恶人也寻求它的保护,因为善恶本来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恶人只要有悔过自新的可能,道就不可能抛弃他们。

其次,我们所见到的即是我们想要求得的,就像人看不清流动的水照出的影子,所以去寻那静止的水面;戏水的人看不惯湖水的平静,偏要掀起波澜。而所梦见的,必和我们所思有关,只是往往相反。大多梦见饮酒作乐的人,醒后需面对悲伤的事情;梦见哭泣的人,醒后反而有乐事发生。当人在梦境中,不知自己在做梦;人活在世间若是陷入迷途,又和做梦有什么区别?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万物生长又衰退死亡,当尸骨腐烂化为尘土,又会在不知何处构成新的生命,我们会因此悲伤,但不可因此绝望。万物本就是一体,我们身在其中,就必须遵循这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我们大概了解了道的规律,那么崇尚自由的老子又有什么样的道呢?

老子以为,世间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保持的:一种是慈爱,一种是节俭,还有一种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爱是视人民如子尽力保护,可以产生勇气;节俭可以积蓄美德和力量,用在无数地方,可以变得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是谦逊,所以反而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这三者缺一不可,而慈爱最为重要,因为爱是一个人最为光辉的美德。

好了,上面是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老子口中的道是什么?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老子为什么推崇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意味着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斗争之心;不珍惜宝物,使人民不起盗窃之心;不显现名利可以获得,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的统治,在于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不用兵力,不设规矩,让人民保持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就像是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之前的样子,让纯净的世界自我运转。

庄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在大泽中打猎,管仲为他驾车。突然,桓公拉着管仲的手问:“你看见什么没有?”管仲说:“我什么都没看到。”桓公回宫,因为恐惧而生起病来,有好几天没有上朝。齐国有位士子对桓公说:“鬼怎么能伤害陛下?陛下是在自己伤害自己啊!”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其本性,如果用绳子和规矩来矫正,就是对本性的损害。自从黄帝以仁义鼓舞人心,尧舜竞相模仿,号召天下,世人莫不争相行仁义之事。然而他们苦心施行仁义和设立法度,却仍然不能改变天下人的心志,作乱之人相继出现。而到了夏商,君王残暴,想出各种刑具,暴政和酷刑让百姓痛苦不堪,墨家儒家的学说从此开始兴起。人开始互相猜疑,互相欺骗,道德的散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天下多忌讳,人民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就会陷入困苦;人间多权谋,为政者处处勾心斗角,国家就会混乱;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民纷纷效仿,就会增加错误;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民的自由,无法谋生的人民就会变成盗贼。

治大国就如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一样,不能朝令夕改过于多事,让人民备受惊扰。

于是圣人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圣人好静,让人民自己走上正轨;圣人无事,人民便自求多福;圣人无欲,人民也就自然朴实。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老庄学说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句话的本意是,只要世间还有圣人的存在,盗窃的行为就不会终止。只有断绝圣贤,抛弃智慧,天下才能得到太平。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这番理论自然是有其偏颇之处。如果人民全都无知无畏,无欲无求,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国度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老子学说中的闪光之处,例如统治者过多的法规压迫人民;上位者欺骗百姓,百姓自然也学会了欺骗上位者来谋求生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在今天也依然有它的道理。

只要这世间还有圣人,就必定会有与之相对的恶人。正是因为有圣人、恶人和普通人的差异存在,这些人才不会被一概而论。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善的,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善人,只需要一个人字便可形容所有人。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老子为什么推崇无为而治?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当世间灰尘遍布,我们要如何守住本心?

庄子说,有两位儒者为了研究诗书礼乐去挖掘古墓,大儒问小儒进度如何,小儒回答说:“还没有,不过我在死者的嘴里看到一颗珠子。古诗上面记载说:‘青翠的麦子,生在土坡上面。’这个人生前不用珠子救济他人,却死后含着,真是愚蠢。”于是他们捏着死者的头发,用铁锤敲击他的下颌,慢慢分开死者的嘴,唯恐损坏他口中的珠子。

诚然,庄子这个故事是为了贬低儒家所写,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为人的道理。一个人口中说的不一定是他心里想的,虚伪能使他收益,但这种益处必定不会长久。就像水满自溢,月圆即亏一样,损害德行得到的利益,会因为这份亏损而失去。

世上有自以为是的人,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便自以为通晓世间的道理;有偷安自喜的人,藏在井底看着天空,觉得十分满足窃窃欢喜;有弯腰谦恭的人,知道适可而止暗藏收敛,最后功成身退。

老子说,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包容万物而不知晓自己的伟大。所以人想要成为善人,想要成功,便需要在无意之间行善事,把努力当成常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明白道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对万物都有利,却又不会与他物相争,所以水最接近道。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也是透明的。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可以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动摇。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纷杂的世间保持内心的平静呢?老子给出了答案。

大道似海,广阔无边,然而人所知的必定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当求知,但又不能不知停止。

我们知而不谈,外同其尘,内守其真。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到了:老子口中的道是什么?

其次,我们谈到老子为什么推崇无为而治。

最后,我们提到当世间灰尘遍布,我们要如何守住本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11975060

    无欲无求说的是没有执着于某个立场吧,没有执念的同时人被本性推动着前行。执念容易引起偏激行为,引起斗争。而本性相对温和,斗争较少。但像好奇心,慈悲心都会推动人民的发展进步,世界不会因为没有欲望而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