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人都在听的商业日课,带你提升商业认知,发掘商业机遇。
近期,关于ChatGPT的讨论持续不断。就在大伙担心自己的工作被ChatGPT替代时,ChatGPT自己先做了份研究。
由OpenAI、OpenResearch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关于大型语言模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早期研究》论文显示:对于约八成美国人来说,他们至少有10%的工作任务会受到大模型的影响;此外约19%的人,其工作任务受影响比例超过50%。
其中,受影响程度较高的职业包括报税员、作家、数学家、网页设计师和记者等。
自从ChatGPT问世,被替代的危机或多或少出现在许多人的心头,那么你担忧吗?
为了减少未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
近日,2023浙江数字教育大会召开,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
对此,还有媒体刊出了“浙江率先打响AI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第一枪”的标题。
实际上,在这之前,浙江的杭州、温州等地就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课堂。
2020年初,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就启动了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涉及96所中小学和2所基地,当年覆盖全区3万余名学生。
去年3月印发的《温州市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将人工智能列入温州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到2025年,将建成1000所人工智能实验校,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
从全国范围看,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近几年来,包括湖北武汉、深圳市南山区、湖南湘潭、湖北鄂州等在内的多个地区,均发布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的教育实施方案。
在ChatGPT大火,文心一言被热议的今天,有必要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将人工智能引入中小学课堂,有着怎么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过,对于将人工智能引入中小学课堂,也有网友很操心——老师的能力跟得上吗?
以及,我们的教育可以与人工智能做怎么样的融合?对于这些问题,下面就来看看大头的观点和分析。
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今天人工智能进校园,就如1980年代学校普及电脑教育
人工智能进课堂,让孩子从小接触人工智能十分有必要。
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个工具,是在软件的基础上,根据人的需求运作,用机器模拟人的行为,做一些复杂的计算和决策工作,但最终还是一个计算平台。
当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强人工智能阶段,至少需要一两百年,要到超人工智能阶段,需要更久。
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媒体的过度渲染,将人工智能往拟人化的方向去描述和塑造。比如电影《钢铁侠》描述的至少是一两百年后才能实现的超人工智能效果。
再比如,前不久出现了“AI聊天机器人示爱,诱导用户跟妻子离婚”这类新闻,可能有一点由头,但被媒体一渲染,就变了味,变成了臆造的内容。
人工智能是机器,没有情感,能做的就是大规模的查询和批处理,做机械的决策,但绝对不可能像人一样的思考。
媒体如此将人工智能往拟人化,往无所不能的方向塑造,对受众尤其是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因此,这也是人工智能进课堂的重要意义之一。
今天的人工智能进课堂,就如同1980年代初学校普及电脑教学一样。今天电脑已经普及,当年的那些孩子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从事装电脑、开发软件、编程等许多电脑相关工作。
同样道理,今天学校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0年后人工智能普及时,需要大量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未来学生的能力就能与之接轨,也并非全是需要高学历的高端人才,而是各个层次的人员。
这就需要今天从娃娃抓起。
投资人、艺圆艺术CEO袁希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工具将成为老师的私人秘书
将缩小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差距
人工智能走入中小学课堂,是好事,应支持。从教育层面来说,也是公立教育跟上世界教育潮流的表现。
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已不是算盘这样可用可不用的工具,而是必需品。未来使用人工智能将很普遍,就如同配备了一个私人秘书。如果孩子不会使用这方面的工具,可能导致其无法在未来的社会立足发展。
从整个民族的发展角度,如果我们不会使用人工智能,而发达国家产业界都在使用,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
据我了解,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在教学方面已经不再排斥ChatGPT,会跟孩子传达,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搜索方式,并且让孩子们去体验ChatGPT这类工具,教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项目,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有人问“老师的能力是否跟得上”,实际上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老师会更多地像一个教练。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疫情三年里,国内一些重点名师通过录视频的方式来讲述知识点,这种方式普及到更多学生。某种程度上,其他老师成为一个教练或者助教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使用工具,并协助学生整合资源完成项目。
以前没有人工智能工具,老师教学更多凭借其自身的经验、悟性,从而造成差距。未来,老师拥有了ChatGPT这类工具作为私人秘书,教师之间的的差距就会缩小。
关于教育与人工智能两者的兼容性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看观念上是否打开,制定教育发展方向的工作者是用怎么样的理念去看待人工智能。
如果他们带着一种保守、怀疑和排斥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那就谈不上融合,只有他们用一种开放、包容的方式看待人工智能,才有后面的融合。
因此,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缺少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的观念。
包容开放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们去使用人工智能,比如说使用ChatGPT,给孩子们一个课题,通过使用ChatGPT这样的工具,看看人工智能与现实的差距,孩子自然会有感知和感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大数据专家、科技作家涂子沛说,应尽早将应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脑机协作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孩子,就如一个好球手在球场上打球,他是要奔向球去的方向。而人工智能就是未来,未来人人都要用人工智能,就如今天人人要用电一样。
这也就是我说的“脑机协作”,我们要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的技能尽早地教给孩子。
人工智能进入课堂,关键是内容。近年来,可以明显看到编程类相关课程的供给正在增加,中小学生能接触到编程的知识,但要探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其主体是数据科学。
我想呼吁的是,数据科学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它比人工智能更重要,和人工智能相比,它更应该大张旗鼓进入课堂。
我认为,应该从分析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教育。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未来AI会替代大量的初级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企业招聘新手的概率和意愿会大幅降低,而学校培养学生的理念如果跟不上AI的发展,就会和社会的主体需求脱节。这是需求侧。
供给侧来说,没有教育机构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不厌其烦的反复细致讲解,但人工智能可以有所作为。
换句话说,未来依赖人工智能开展自学、终身学习会成为一个主流,我们应该尽早尽快将应用人工智能、开展脑机协作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让孩子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可以找到第二个老师
这也需要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开发更多相关的教育产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声称,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那么引入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有限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应做出相应的课程建设改革。
之前,我国就发布了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其中强调,信息技术要独立成课,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的培养。
所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这时还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科和专业,就会落后于时代。
就如同数学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未来人工智能也需要有同等的地位。
最关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一些知识,甚至将人工智能纳入考试,而是真正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否则,只是增加一门人工智能的科目,就无法达到让学生具有素质素养的目的。
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课堂,牵涉到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模式等诸多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师资,那么在推进过程中,就很难去理解和传递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核。
更重要的是,则是解决当前整体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即使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也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按照目前的模式,这门课不被纳入中考,就会被认为是一门对升学无用的课程。
以及目前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如果引入人工智能课程,只教给孩子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而不是去关注学生在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创新意识,那这样的引入就是没有意义的。
人,至少是一般人的逻辑能力和经验累积是有迹可循的,新的人工智能绝不是一般的查询汇集功能,而是神经模拟系统。替代一般人的工作是很快的事
弱弱的问要老师干嘛?
平平的女声,让我想睡觉
我正被chatgpt折磨,
好
强人工要1-200年?且不说是否真需要这么久,但什么牛人能预测一两百年?
都这么内卷了吗?
好
赞成
同意本文观点。但是个别用词有待修改。转述发言人发言内容用“声称”不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