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论文轻实践,“工科理科化”现象如何才能扭转?| 新京报快评

重论文轻实践,“工科理科化”现象如何才能扭转?| 新京报快评

00:00
03:59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我国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

所谓“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存在“工科理科化”的倾向,还存在“文科理科化”“农科理科化”甚至“艺术学科理科化”的倾向。

其背后的根源,均是用单一的论文发表,考核评价教师和学科的发展,不但催生急功近利,还严重偏离学科发展规律。要让每个学科的发展遵循学科规律,必须破除“唯论文评价”,由学科教授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实行专业同行评价。

每个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工科应重视应用与实践创新,理科则应重视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对工科的评价,应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以及技术突破创新。但在具体办学中,却存在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科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舆论特别关注高校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的作为,但总体而言,不少高校教授缺乏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积极性。

原因在于,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的是技术创新、实践创新,可能无法产出多少论文。在论文评价体系下,高校教师的精力都被导向到容易发表论文的领域。

相对而言,“工科理科化”看上去矛盾还不是特别突出,“文科理科化”“艺术学科理科化”等,则偏得离谱。一位学音乐的大二本科生告诉我,她正跟着导师做研究、写论文,上大学至今没有上过一节声乐练习课。这是培养音乐理论人才,而非音乐人才。

针对用一刀切的标准评价不同学科的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已经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评价。但是,分类评价还是难以摆脱唯论文评价。

这和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有关,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以行政为主导,没有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行政主导的学科与教师评价,往往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并极为看重发展数据,于是在评价时,就会采用各学科都有的共同数量指标——论文指标,无视学科的差异性。

其实,即便是用论文发表情况评价理科,也是有问题的。虽然理科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发表论文体现,但是,重视论文发表与重视论文本身,是不一样的。

重视论文发表,是只看论文发表与否,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这把学术评价等同于期刊评价。重视论文本身,则要看论文的原创价值,需要同行专家评价论文的价值。

要让每个学科的发展遵循学科规律,必须发挥学科教授的作用。要建立专业共同体,由专业共同体制定评价本学科发展的专业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参照其他学科评价体系评价本学科。尤其是,专业共同体要拒绝简单化数量评价思维,关注学科的内涵建设和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工科回归工科,让工科教师、学生不再受困于论文发表,而是去实践创新,去工程一线突破解决“卡脖子”技术等真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济南二虎

    想起俺们以前评高会除了科研,还要求课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