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八路军最初组建时,只有三个主力师,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三个师的六位正副师长,有五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开国元帅,唯独120师副师长萧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萧克是湖南嘉禾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年少时便饱读诗书、学识超群。1925年,18岁的萧克只身一人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却因错过招生日期而未能如愿。
虽然没能进入黄埔,但萧克几经周折后,还是进入了叶挺的部队,并在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湘南起义失利后,萧克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根据地,萧克的军事才能得到初步显现,屡立战功,被毛主席亲切的称为“白袍小将”。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萧克的职务也水涨船高。仅仅四年时间,萧克从红四军的连长一跃成为红八军的军长。
1934年,已是军团长的萧克率红六军团西征,担负起为红军长征开路的任务。红六军团在萧克的指挥下驰骋四省、势如破竹,顺利到达湖南,同贺老总率领的红二军团汇合。红二方面军成立后,萧克出任副总指挥,和贺老总一道,率领这支红军劲旅,转战万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贺老总和萧克分别任师长、副师长。1939年,萧克担负了更重要的任务:率总兵力八千多人的冀热察挺进军,开辟平西根据地。
党中央对这支队伍寄予了厚望,为这支队伍配齐了精兵强将,将邓华、宋时轮等八路军优秀将领选派到挺进军,协助萧克。
在当时,晋察冀根据地已经颇具规模,因此萧克希望能够建立一块能够与之平起平坐的冀热察根据地,然而却事与愿违。部队挺进平西后,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建立与晋察冀相同水准的根据地。最终,挺进军被撤销,萧克也转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野战军,任命萧克为司令员。这对于萧克而言,是一次机遇。但可惜的是,萧克并没有把握住这次机遇,他到任后,晋察冀野战军在作战中接连失利,损兵折将。
萧克也因此被免去了司令员的职务,到华北军政大学当了副校长。直到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萧克才再度复出,调任四野参谋长。
抗战期间贡献较小,解放战争几乎缺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决定了萧克与元帅无缘。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并无怨言,而是默默无闻的继续奉献,先后历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虽然没能跻身元帅之列,但萧克在文学造诣方面却是颇有成就,这一点在开国将帅中无人能比。1936年,萧克受到一部描写苏联革命斗争的小说的启发,萌生了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的想法,他利用点滴时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在三年多时间的时间里,萧克笔耕不辍,将自己当年在罗霄山脉坚持斗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小说—《罗霄军》。后来,在专业作家的建议下,萧克又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到了四十多万字。
尽管萧克的作品初见雏形,但由于战争年代军务繁忙,萧克一直没能对其进行进一步修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部小说也始终未能出版发行。
直到1985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萧克,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后,1988年《浴血罗霄》终于出版。1991年,萧克以84岁高龄荣获了我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萧克将军的后代也相当优秀,儿子萧星华年少时学习成绩极为优异,于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就读,毕业后被分配至国家体委工作。武警部队组建时广纳英才,萧星华也在其中,他牢记父亲萧克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工作,最终和萧克一样,跨入了共和国将军的行列,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10月,101岁高龄的萧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传奇上将萧克,原本是一名书生,但却为了救国救民,毅然投身革命,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