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3月5日,重要会议开幕,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放出,其中提到了对房地产的部署,展示了发展的方向,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稳。
稳在两方面——保障民生和房企运营。
根据澎湃新闻的消息,房地产工作的部署大概就是分两块:
1、保障民生;
2、房企的稳定运营。
要加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支持刚需和改善,要解决好新市民还有青年人的住房问题等,第一点涉及面很广,但是目的很统一,就是不管是买还是租,要让各类人群都有地方可住。
而房企的运营呢则是很多住房问题的根本,就简单点说,房企瞎扩张结果爆雷了,项目都没封顶,这还让人怎么安居?
这两方面我们之前聊过很多,就说近的,2月24日时央行和银保监会才刚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被简称为“金融17条”,主要就是要在开发、投资和运营等多方面支持房企和租房企业。
虽然是侧重于金融渠道的拓宽,但根本目的和新的部署是一致的,另外尽管侧重点在民生和房企上,房住不炒基调还是在的,证券时报报道说3月3日人民银行副行长才提过,这点没绕过。
有人要说,为啥一定要通过租房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为啥不直接大幅降价?
很简单,对个人对产业来说都降不起,波动太大。
人民资讯2021年12月报道,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就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住交会上表示,社科院的报告表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70%是不动产,换句话说就是房子占比极高,有的人可能全部家当就是套房子。这种情况下房价暴跌那遭殃的可就多了,尤其是非全款买的,身家一下蒸发快一半,心态崩到姥姥家。
对于企业和地方也一样,拿地造房子始终是成本,还很高,中间还涉及材料和人工等等,大幅降价企业也很难活,容易爆雷。而不少地方还得靠着卖地和收相关地产税来维持财政,这些东西都直接或间接与房价挂钩。
再说房地产始终是一种投资渠道,老说国外资产房子占比低,实际上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数据看,也占了36%打底,没有想象的少。投资属性缺失的话,会降低大家对该地未来发展的预期,影响人口的迁入和进一步投资。
还有一个很傻但很实际的情况——很多大城市即便房价“腰斩”了,新居民和青年人可能还是买不起,中指研究院给出的2月百城均价不管新房还是二手都是1万5一平以上。
说到底首付等问题不是降低房贷利息可以有效解决的,这里友情提示一下,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69万,切勿脑补。
所以,“暴跌”这种玩法是行不通的。
既然简单粗暴的搞不定,那就轮着租购并举的保障体系上线了,买不起可以先租嘛,手里有钱了再买,也可能到时爱上了租房对吧?成熟的租赁优势其实很明显,可以体会不同的居住空间,有的房子租一辈子也比直接买要便宜。
同时上线的还有企业方面的稳定运营,前两年我们看到的是针对房企和银行的五道红线来规范它们行为,在一波优化之后,现在变成了金融和地方政策上的支持,打也打过了,糖也给了,“教育成果”该体现出来了。
随着去年三四季度国家对房地产态度上的变化,楼市这块儿,至少在很多新闻中,是热乎起来了,其中比较显眼的是长沙,算是个稀客。
澎湃新闻消息,3月6日长沙不动产登记中心表示,长沙市内五区对住房限售政策作出调整,网签满四年即可上市交易。而在此之前的2018版政策中,长沙是要求“须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满4年后方可上市交易”。
网签和取得不动产证书,这俩差别还是蛮大的,一般之间可能会隔一年,对于楼市来说,一年变化可能就大了,可以从涨30万变成亏30万,尤其是政策密集的年份。
因此长沙这样很明显是在刺激居民买卖房屋的积极性,刺激市场,而比较好玩的是,根据问政湖南平台留言来看,近期全是问限售政策能否有优化,这变动多少可能是长沙网友给“催”出来的。
长沙之前基本上就是国内的“房住不炒”标兵,各种限购限售把自己的楼市控得很死,但是由于城市近些年发展势头不错,从19年的1.16万亿涨到了1.4万亿,再加上“中三角”的加速建设,房价势头其实不错,非常稳定。
根据安居客的数据,2019年均价大概10100一平,现在的话到了10700一平,虽然增加不多,但是波动很小,保持了一个慢涨的趋势。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很看好长沙房价,觉得很有含金量,均价不高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到了5.9万,居民很明显消费得起,也因此认为如果放开的话,会有很大的价值体现。
不过这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连长沙这样长期自我限制的城市都开始放开限制,那就意味着更多城市会更加“放飞自我”。
这样的话,一季度楼市想来个小阳春,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插个嘴加油加油再加油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