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要完成这一章的这个动作,前提是必须读完读懂这本书。好的读书过程到这一步时,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驳时。当读者不只是盲目的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当你通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偏见与公正
现在我们来谈谈你读懂了一本书,但是却不同意作者的状况。要做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争辩时要注意。不带进去情绪,或者不在当场引发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第三点,要化解盲点,尽量尝试不偏不倚。在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也就是要具有同理心。
如果读者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并能回应他所说的话时,提供以下四点这套摘要说明:一,你的知识不足。
二,你的知识有错误。
三,你不和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四,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要做这个评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这两点的批评是互相有关联的。知识不足就可能造成我们所说的知识错误。缺乏相关的知识,就不太可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或支持某一种结论。但错误的知识却会引导出错误的结论与站不住脚的解答。这两点指出的是作者的前提有缺陷,它需要充实知识,说明他的证据与论点无论在质与量上都还不够好。
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那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第一种荒谬是缺乏连贯性,第二种方面是前后的不一致性。
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严格来说,这一点并不能作为不同一个作者的根据。我们在前一章就说过,有一种评论叫做暂缓评论。站在读者的立场暂缓评论一本书,就是表示作者并没有完全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因为唯有比较美味,作者在分析论点时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较。比较每本书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就可以当做评判其完整性的参考了。突出的词意越多,突出的论述也就越多。
总结下这一章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1.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全是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的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一,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二,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三,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四,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评论的智慧礼节、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能够帮你回答这两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就其真实性而进行批评,也是认真对待一部正经作品的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的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比如略读浏览,听读经典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学习批判性思维,锻炼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