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梦李白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 | 梦李白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00:00
08:59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秋夜里,醉眠时,彼此同卧一床被。艳阳下,大道上,彼此携手一起走。这是谁写的?写的是谁和谁呢?
梦李白(其一)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注释
1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
2恻恻:悲痛。
3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
4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5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
6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7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8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
9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
10羽翼:翅膀。
11颜色:指容貌。
摘要
《梦李白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记梦诗,本诗是其中一首。此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未卜的关切和深切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九江)。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因而思念成梦,醒而作诗二首以寄意,此为第一首。
作品赏析
前四句“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居然“生别”之悲甚于“死别”,诗人思念李白之深之苦可以想见。究其“常恻恻”的根由则全在于“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逐客而处在瘴疠之地,难免一死。一去则杳无消息,或真已死。生死未卜,最费猜疑,所以就特别令人感到惶恐不安。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中间上四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中间下四句“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这是人处在似梦似醒、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中的惊诧。
最后四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
此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深切关心。

作品评价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白)风神超迈,英爽可知。后世词人,状者多矣,亦间于丹青见之,俱不若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熟味之,百世之下,想见风采。此与李太白传神诗也。
明代胡应麟《诗薮》:“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李陵逸诗也。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全用此句而不用其意,遂为建安绝唱。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正用其意而少变其句,亦为唐古峥嵘。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幻。又云:精感幽通,交情中说出鬼神,杜甫《梦李白》诗安得不如此!钟云:到说自己身上,妙,妙(“故人”二句下)。谭云,幽冥可怯(“魂返”句下)。钟云,暗用招魂语事,妙。谭云:只转二韵,极见相关之情。此皆外之音(末二句下)。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少陵此作,本摹“凛凛岁云暮”一篇……即《古诗》“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得凌风飞”之意,观此可以知作诗变化法。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起意,使其死耶,当不复哭矣,乃使人不能忘者,生别故也。“落月”二语,偶然实境,不可更遇。杨慎曰,“落月”二语,言梦中见之,而觉其犹在,即所谓“梦中魂魄犹言是,觉后精神尚末回”也。诗本浅,宋人看得太深,反晦矣。传神之说,非是。
明代王嗣奭《杜臆》:瘴地而无消息,所以忆之更深。不但言我之忆,而以故人入梦,为明我相忆……故下有“魂来”、“魂返”之语,而又云“恐非平生魂”、亦幻亦真,亦信亦疑,恍惚沉吟,此“长恻侧”实景。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本是幻境,却言之凿凿,奇绝(“魂来”句下)。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沉痛之音发于至情,情之至者文亦至,友谊如此,当与《出师》、《陈情》二表并读,非仅《招魂》、《大招》之遗韵也。“落月屋梁”,千秋绝调。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通篇俱从“凛凛岁云暮”翻出,二语更见其化(“君今”二句下)。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云:起便明风忽来,惨淡难名‹“死别”三句下)。郝楚望云,读此段,千载之下,恍若梦中,真传神之笔(“故人”八句下)。(“魂来”)二句抵宋玉《招魂》一篇。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处处翻死。起四,反势也。说梦,先说离,此是定法。中八,正面也,却纯用疑阵。句句喜其见,句句疑其非。末四,觉后也。梦中人杳然矣、偏说其神犹在,偏与叮咛嘱咐,此皆景外出奇。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魂来”四句,全用《招魂》意,点缀愈惝恍,愈沉挚。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魂来枫林青”八句,本之《离骚》,而仍有厚气;不似长吉鬼诗,幽奇中有惨淡色也。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一字九转,沉郁顿挫(“死别”二句下)。“长相忆”下倒接“恐非平生魂”二句,疑真疑幻之情,千古如生,再以“魂来”、“魂返”写其迷离之状,然后入“君今”二句:缠绵切至,侧恻动人(“江南”六句下)。吴曰,此等奇变语,世所惊叹,然在杜公犹非其至者(“魂来”二句下)。悱恻沉至(“君今”二句下)。吴曰:撑起(“落月”句下)。吴曰,亲切悲痛(“犹疑”句下)。吴曰,再转(“水深”句下)。吴曰:剀切沉郁(末句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看云时

    占个座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秋夜里,醉眠时,彼此同卧一床被。艳阳下,大道上,彼此携手一起走。这是谁写的?写的是谁和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