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很重要,它既是对前七十回的总结,又是对梁山走向的暗示,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这一回,梁山集团正式成立,大小领导座次排定,但在这样一个举杯欢庆的时刻,宋江却唱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他在醉酒之后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曲中抒发了他强烈的招安愿望,从而点明了梁山的发展方向。
此曲一出,有三个人马上跳出来反对,他们分别是武松、鲁智深和李逵,原文如下: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武松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鲁智深
但是宋江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时,态度却各不相同。他对李逵是这样说的:
“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
对武松是这样说的:
“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对鲁智深则是这样说的:
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
宋江对李逵向来无礼可言,不是说要杀他,就是剐他,但每次闯祸后,啥事都没有,真正体现了“打是亲,骂是爱”的最高境界,可见,李逵是宋江真正的嫡系小跟班。
这一回也不例外,同样也是要杀李逵,到第二天就像啥事没发生一样。但对武松和鲁智深,宋江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言语之中有劝说,有商量,还有安抚。
宋江表面上说,对谁都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却是亲疏尊卑分得很清。宋江之所以这样的“表里不一”,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梁山内部的山头主义文化。
我们知道,梁山最终的形成,是由“一大”加“四小”的山头汇聚而成的。“一大”就是原梁山人马,“四小”是指青州的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以及华阴的少华山。
原梁山人马最强,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在“四小”当中实力强弱也非常明显。
二龙山的阵容最强,鲁智深、武松、杨志、张青、孙二娘都在其中,鲁智深、武松二人分列13、14位,而且还分别是步军主副将,杨志列17位,也在马军八骠骑之列。
从二龙山的座次也可看出,他们在梁山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次之为少华山,史进排23位,也在马军八骠骑之列。
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二人为宋江徒弟,自然如原班人马一般。
最次的当属桃花山的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他们二人论武力、论人品都属下品,自然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这“一大”加“四小”也仅仅只是一个表象,如果细读还会发现梁山内部结构远比表面要复杂。
先拿梁山原班人马来说,晁盖死后,或者说晁盖还没死,智取生辰纲的七人组就已经分裂了,吴用投靠了宋江,公孙胜保持中立,而阮氏三兄弟、刘唐则遭到了排挤。
像卢俊义、林冲、柴进、李应、李俊这些人,与宋江有交情,但不多。在小说中,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在精神上并不依赖宋江,比如混江龙李俊,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定方腊后称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这些人在梁山看上去都相对比较孤单,心腹成员很有限,像卢俊义只有燕青,林冲、柴进则没有追随者。因此,这部分人在梁山的发言权也很有限。
由此,也可以看出,最大的山头梁山原班人马,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的,但不可否认,最大的派别就是以宋江为首的招安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为实现自己对梁山的控盘,此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新的人员招募。
比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双枪董平、金枪手徐宁、急先锋索超、没羽箭张清等人,这些人物不同于以往宋江收编的草根,像李逵、燕顺、郑天寿、薛永、王英等人,才艺平平。
这些后招募的成员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并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关键这些人原本都是官方成员,上梁山后又特别受宋江重视,在梁山排位都很靠前,而且不是主将就是副将。
也正是由于大量军官派的加入,再加上宋江的心腹成员,他才有胆炮制出一部招安大戏,因为这些军官派原本就是官方成员,对于招安,自然是力挺的
由此可见,宋江之所以在七十一回敢提出招安一事,他是有相当底气的,尽管梁山内部意见不统一,但早已在宋江的掌控之下,真正可以说话算数的人,唯有宋江一人。
鲁智深、武松之所以敢于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反对招安的想法,当然不排除他们的性格使然,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原二龙山的影响力。也正是如此,所以,宋江对他二人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由此可以总结,梁山的山头主义文化还是很严重的,派系的大小,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和发言权,也正是由于山头主义的存在,才造成了好汉们各不相同的命运结局。
招安后,梁山奉命征辽,征田虎、王庆、方腊,这当然是朝廷为削弱梁山的力量,故意为之。但这征讨过程中却耐人寻味地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一百单八将中,最先阵亡的好汉是梁山的“超级元老”宋万;征方腊后,三分之二的人马阵亡,在跟随宋江回东京的十二名主将中,竟无一人是二龙山、少华山、桃花山的人马。
正将一十二员: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戴宗、李逵、阮小七。
在这十二人中,阮小七是晁盖时期的元老,卢俊义、吴用和宋江是同盟关系,同属领导层,其余的关胜、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戴宗、李逵,大多都是宋江的嫡系成员。
这难道是偶然吗?作者这样写绝非闲笔,这只能说明,经过一系列的对外征讨,宋江成功清洗了梁山内部成员,改变了梁山结构,成功将其转变为私有财产。
实际早在征方腊的过程中,梁山的矛盾已显现。比如李俊等人私自在太湖又来了个小结义,这等于是另起炉灶;杨志、林冲、鲁达留在了浙江,不是病死就是圆寂,武松执意在六和寺出家,而燕青在征辽途中的双林镇,也早就设计好了后路。
最绝情的是公孙胜,他本来就是一个中立的人物,所以在征方腊前,他就隐退了。他能够如此从容归隐,说明在他没什么心理负担,也不会考虑宋江的感受。
最后宋江死了,真正追随他的人,也都随他而去,如卢俊义、花荣、李逵、戴宗、吴用。
可见,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再一次证明了梁山头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梁山聚义以来,内部矛盾不断,山头主义文化一直存在,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