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钱心里不慌,欢迎来到家庭财富增长计划,我是天楠。我们的系列分享主题是关于城市和房子做更聪明的选择。请到的分享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特聘教授陆铭老师。
杨天楠:我们就来聊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其实今天聊的都是城市,但总有人会去说农村,因为城市和农村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人口向城市集聚之后,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会离开农村,也会出现农村和空心村的一些现象,这些年其实都很普遍。特别是当大城市的人,每年要回家过年的时候,他们发朋友圈,在朋友圈写小作文都会感叹一番,感觉童年时光的记忆像雕塑一样的在凝固了,大城市每天每个月都在变,但是农村和县城就停留在了他们当时的阶段,然后慢慢的在凋零,所以很多人也会在想说这些农村和县城未来怎么办?
陆铭: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充满着情绪的问题,世界在变化,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性里面还有一一面,就是我们不喜欢变化,我们害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大家想我们从小的时候到今天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生活的确出现了巨变,你像我在小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8%,我们当时的每一年的人均GDP只有200美元,今天我们是1万多,你想200美元什么概念?
即便用今天的汇率一年只有1000多块钱,你想1000多块钱的收入,所以这是个巨变,我们享受了巨变的好处,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这些好处一定伴随着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由于人口的迁移所导致的,有些地方会成为人口流失的地方,那怎么办?
我们是通过阻止现代化的过程来回避这个问题,而去适应那个问题。
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所有的今天你看到的发达国家,在欧洲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如果时光倒退100年或者长的200年,他们都是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所以他们也曾经有过80%甚至90%的人是生活在农村的。
今天我们到比如说日本的北海道,欧洲的一些大农村和美国去旅游观光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农村很漂亮,可是你想他们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他们也曾经是90%的人生活在农村,变成90%的人生活在城市了,中间这个人跑哪去了?
也就是说空心村实际上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在中国出现了两件事,第一,别的国家历程花了100年过程,甚至200年过程它慢慢变的,所以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我在这个一辈二二三十年三四十年时间里面,我是觉得我们背井离乡了,是这样的。
第二,我们这个国家因为是转型国家,别的国家没有过计划经济的时代,我们国家有个计划经济的时代,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人口是偏农村,偏北方,偏内陆,因为我们当时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大量投资是在中西部、东北、华北这样的地方,所以我们人口起点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再加上户籍制度,那么今天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就这40年,突然开放了颠了个个,现在我们的人口是农村往城市跑,中西部往沿海跑,北方往南方跑,这个过程就伴随着我们很多人的背井离乡了。
我特别用了一个带有点伤感的成语,就是背井离乡,实际上如果我们中性点就是人的居住地换了个地方,就这么回事,但他一定跟我们的情感就是发生了冲突。
再加上由于转型时期的户籍制度,今天是年轻人工作可以迁移到收入更高的地方来,但如果你想把老人带过来,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打通,孩子的教育,我们还碰到在一线城市,你工作可以,但是如果要把孩子带在这里来上学,还碰到极大的困难,买房子,我们现在是按照户籍来限购,所以又碰到了制度所导致的家庭分离问题,就是年轻人进城了,爸爸妈妈在老家,甚至有的人还会出现父母进城了,孩子在老家,但这些问题我觉得未来就是第一属于普遍规律的,我们要去适应它,不要总是谈到空心村的事情,是一种灰色的污名化的负面的那种看法。
第二,我们客观上要去承认,的确在人口大迁移里面,是存在着我们刚讲到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这样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从适应经济发展规律角度来讲,要更加促进外来人口在自己常住和有工作的地方市民化,然后通过公租房廉租房的提供,通过教育的更加公平的提供,能够促进举家迁移。
然后第三,有些人觉得我不想迁移,我就要在老家待着,有些老人觉得我的生命的最后的时光,我就在老家终老,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考虑这部分人的需求,我们就要去通过比如在人口流失的地区,我们要适当的促进点产业发展,提供给就业机会,还有就公共服务,比如说养老、医疗、教育这样一些机构,我们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能够给他提供来让留守的人口能有一个体面的足够好的生活。
那么这样就平稳的再过30年过渡到今天,我们在发达国家看到那种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好吧?
杨天楠:而不是仅仅是去做这样的一种感叹,或者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陆铭:感叹没有用的,感叹能改变历史,还有我们很多人寄希望于规划和政策来改变人的迁徙方向。
因为今天我们到访谈已经到最后了,我在书里打了一个比方,就是我们的规划和政策不能改变人迁徙的脚步,就像风不能改变候鸟迁徙的方向一样,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大家想想看,我讲的对不对?我们在过去的20年里面其实实施过很多的政策,从中央政府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回过头来看看,有些做法可能在一时一地有点道理,但是事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并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努力去试图改变人的迁徙方向的。但就像我们现在一开始就讲到迁徙方向被改变了吗?没有。只是被延迟了而已,并没有改变。我们的人口仍然在向城市迁移,向大城市迁移,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好的沿海地区迁移,我想我们还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总觉得人定胜天。
杨天楠:好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个这是人性永恒的一个规律,再次感谢陆老师今天的精彩的分享。
总结一下,我们对城市发展和房地产的内容,在今天之后就结束了,非常幸运我们听到了陆铭老师的真知灼见。其实最打动我的还是今天他说的这句话:我们的规划和政策不能改变人迁徙的脚步,就像风不能改变候鸟迁徙的方向。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一厢情愿所可以改变的。我们做经济的研究或者金融市场的分析,核心还是要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实现财富的增值和保值。
中国人喜欢乡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闲情雅致,也羡慕桃花源记里的鸡犬相闻,但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居民在迁移中不断集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我们的人口仍然在向城市迁移,向大城市迁移,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好的沿海地区迁移,我想我们还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总觉得人定胜天。
非常感谢陆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下一个模块,我们会请到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总,对全球宏观和投资机会的观点。
我认为这位陆老师的观点有失偏颇。首先,“大城市”与“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中国的大城市只有北上广深加上部分省会城市,但城市应该包括二三线城市都在内,国家应该鼓励城市发展,但应该坚决控制大城市的持续扩张。
陆铭作为学者,应该是帮国家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把大城市的人才聚集效应分散到更多的城市,让每个城市都有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在这里叫嚣“大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作为理财节目,远川也应该想的是如何帮助节目听众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起哄:如果我现在已经是在二三线城市生活工作,总不可能听完节目就卖房举家搬到大城市吧?如果我已经在大城市生活工作了,我的在位优势难道就仅仅体现在可以常常在咖啡馆碰撞灵感火花吗?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每个城市都要有既要有自己的特点,更要有均衡发展的机会。就像人,无论高矮胖瘦都应该可以健康地、充满活力地活着。而现在的大城市病,就是这些大城市把大量人才都吸引并留了下来,这才引起了大城市病和许多城市的空心化问题。但是,是不是大城市就是进化的终极形态呢?有没有一种更为健康合理的、让各种形态的城市都能健康发展的道路呢?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迎合,还有没有一种更加明智的应对之道呢?在这场对话中完全没有听出来。
其次,虽然他之前举了两兄弟的例子,但我认为并不恰当,尽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城市特点”不应该与“城市功能”混淆。城市特点是指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比如有旅游城市,有贸易城市,等等,就像他举例说的大哥健壮有力,二哥体弱无力一样。但无论大哥二哥,他们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而这些是城市功能的概念。你不能因为大哥可以外出挣钱,就夺了二哥的饭让他来吃,让大哥更强,二哥更弱甚至要靠大哥输血支撑啊。
看看这几期可怜的播放量,还是少请点砖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