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发妻的遗愿被姐妹无情拒绝

鲁迅发妻的遗愿被姐妹无情拒绝

00:00
07:29

爱与被爱,是人世间令人无法摆脱的情感,也是最让人无法捉摸的情感。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晶,可是世间那么多人,真正两情相悦而又能走到最后的有多少呢?

婚姻并不一定会两情相悦,有时候甚至还会身不由己,当自己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周边所有人都不赞成,甚至连父母都极力反对,又有几分勇气坚持?

大多人只会向现实妥协,而选择一个父母自认为好的人。

当然也有些人深深爱过他人,甚至比对自己还要好,可是在所爱人的眼中,他却彷佛从未存在过,爱的浓烈却卑微,多么悲伤的话题。

而朱安对于鲁迅而言,大抵就是如此。

朱安是鲁迅的发妻,可在鲁迅众多的作品文集中,却几乎未提起关于她的一字一句,这个与鲁迅纠缠了一生却始终未得到鲁迅正眼一瞧的女子,有着令人说不完的同情。

她一直都在努力做周家的好媳妇,即便得不到鲁迅的垂青,她依然在履行做媳妇的本分,替鲁迅照顾着她的母亲。

即便后来鲁迅又有了另外一个爱人许广平,朱安依旧如此。

在朱安的眼中,无论鲁迅会找多少位女人,她都是原配,而其后来之人,只能是妾。

为了讨好鲁迅,朱安从来没有对许广平发过脾气,还亲切地将她当作自己的姐妹,甚至对许广平为鲁迅的生下的儿子周海婴,也疼爱有加。

只是在鲁迅的家庭中,朱安从来都挤不进去,她身为发妻,却在无爱无性的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41年。

临终之前,朱安还在一直幻想,她是鲁迅的发妻,理应得到许广平和周海婴的尊重与善待,只是这是她的自作多情,她的临终遗愿也被姐妹无情拒绝。

朱安订婚

清朝末年,西方国家用武力强行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得社会动荡的同时,也有些新思想传入到国内,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无疑是最受知识分子追求的。

新旧时代交替,催生出了不少爱情佳话,但也使得大批传统妇女成为了受害者,尤其是对于朱安来说,她更是受害者中的大悲剧,因为她的丈夫鲁迅拥有着她无法理解的新思想。

1878年6月,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一户商人的家庭中,由于家中有些底子,朱安的悲剧从她小时候便已经埋下了种子。

在旧社会中,家中越是殷实,女子所受到的束缚就越多,按照传统规矩,女子应该脾气和顺,会做针线,带娃做饭,大字不识,另外还得是“小脚”。

裹脚,对于封建女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通常下,在女子四五岁的时候,便会被裹上脚布,为了让脚更小一些,长辈会用力将脚趾向脚底曲折,然后再把脚跟用力向前拉,这便是三寸金莲的由来。

朱安小的时候,也遭遇了这种压抑人性的折磨,她很痛苦,但看着周围的女

子都是如此,她只能默默接受,慢慢长大。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当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开始为他的婚事而操心,当老太太听说朱家的女儿是个很理想的儿媳之后,便替鲁迅做了决定,要将朱安娶进门。

在没有征得鲁迅同意的情况下,老太太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由父母双方做主,定下了这桩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为两人带来无尽痛苦的终身大事。

无爱无性

浙江绍兴的周家,在当时当地是非常有名的大户人家,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位秀才,可是乡试却屡次不中。

为了儿子的出路,周福清铤而走险,贿赂了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结果事情败露,被处以“斩监候”。

为了营救他,周家开始上下打点,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也为了保住周福清的命而迅速衰落,后来周伯宜又染上了重病,周家家道中落,而年幼的鲁迅则尝尽了人间冷暖。

周家衰落后,只能返回乡下老家居住,在周伯宜去世后,一家人生活更加拮据,而朱安的出现,在鲁迅母亲看来,是非常及时的,因为朱安不仅性情温和,而且家中也颇为殷实。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朱安都是封建社会下,最为理想的伴侣。

只是鲁迅不这样想,母亲相中朱安的时候,他正在一所新式学堂里念书,接受过新文化的熏陶,对包办婚姻有着本能的抵触。

可在当时,父母双方只要定下婚约,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即便后来鲁迅出国留学,这段婚配依然没有解除,为了让鲁迅成婚,老太太甚至还谎称自己生病,将鲁迅从国外骗回家,强行让他娶了朱安。

在婚后第三天,鲁迅便离家出走,再次去了日本,而在离开之前,鲁迅则一直呆在书房里,未曾多看朱安一眼。

而在这之后,等待朱安的是无爱无性的41年。

临终遗愿

朱安忠于鲁迅,也将一切都寄托在了丈夫身上,可是这种漫长的等待,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后来鲁迅遇到了许广平,朱安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却一点不怨恨许广平,毕竟在她看来,她是为鲁迅而活,鲁迅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鲁迅也知道,他与许广平的婚姻,只会让两人更加痛苦,他也想过要与朱安离婚,但在那个时代,即便能离婚,朱安也是备受谴责的一方,而且她比鲁迅还大三岁,一直还未有孩子,离了,朱安要怎么活?

久而久之,鲁迅和朱安就这样度过了一生。

鲁迅去世后,朱安的遭遇更加令人可怜,她没有亲生儿女,谁会送她最后一程?

善良的朱安认为,许广平就是自己的亲姐妹,而她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就是她的儿子,等到她百年之后,“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

只是在朱安病重的时候,“儿子”并没有在她的床前端送斋水。

在鲁迅去世11年后,朱安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临终前,她对许广平说出了自己的遗愿:

希望自己去世后能被安葬在鲁迅的身边。

只是这个要求被许广平拒绝了。

一来因为当时不流行火葬,他们都在北京,而鲁迅的墓地则在上海,许广平根本没有能力将朱安运过去。

二来鲁迅一生都志在宣扬新文化,对于包办的婚姻十分排斥,如果许广平将朱安与鲁迅合葬,她害怕鲁迅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会不高兴。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身边没有一个人,后来她被安葬在了北平西直门外保福寺附近,没有墓碑。

好似,她一生从来没有来过,朱安,原来她的一生都未曾“安”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