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去世,中央发布了4条指示,为何还回避两个字眼?

1985年许世友去世,中央发布了4条指示,为何还回避两个字眼?

00:00
06:30

1985年10月,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与世长辞。众所周知,像许世友这样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将军,丧事的规格不仅高而且会非常隆重,但令人不解的是,许世友逝世后,仅为其公开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连追悼会都没开,他的葬礼更是秘密进行的。

像许世友这样戎马一生,为党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军,他的葬礼为何要保密呢?这背后又有什么隐情?

鲜为人知的是,许世友不仅是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一位大孝子。许世友的父亲去世很早,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抚养成人。

由于家境贫寒,许世友年少时不得不外出闯荡,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和母亲聚少离多。因此,许世友暗下决心,活着不能尽孝,死了也要埋在母亲身边,给母亲守墓。

1956年,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倡议,希望由中央委员带头,死后进行火化。朱老总、周总理等领导人以及其他参会人员均在倡议书上签了字。然而,许世友看着那份倡议书,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找到毛主席:“主席,我曾发过誓,活着为国尽忠,死了为娘守孝,我…我不想在这上面签字了!”

毛主席十分理解这位心腹爱将的想法,当即笑着说:“同意!同意!”。有了毛主席的同意,许世友这才释怀。五十年代末,许世友曾致信在家乡的亲人,嘱咐他们为自己打造一口棺材。

七十年代末,许世友又致信给在家乡工作的大儿子,并随信寄去一笔钱,要求大儿子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材,并表示一定要节俭,不需要用太好的木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口棺材最后都没有派上用场。

1985年初,已是八十高龄的许世友,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腹部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后,最终被确诊为肝癌。医生建议许世友前往北京治疗,但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老首长、老部下得知这一情况后,也纷纷规劝许世友遵从医嘱,但他仍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世友的病情逐渐加重,尽管他保持着乐观状态,积极配合医院治疗,但却无法抵挡病魔的侵袭。短短三个月后,许世友的肝癌发展到了晚期,全身水肿,并经常出现昏迷状态。

自感时日无多的许世友,在清醒的时候指示秘书,拟一份给中央的报告,希望在自己死后,遗体运回老家安葬,并实行土葬。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份报告递交上去之后,竟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音讯。

1985年9月,许世友的病情极度恶化,已经处于病危边缘。南京军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许世友的丧事问题,最终达成一致:同意许世友进行土葬的愿望,军区首长将党委讨论结果报请中央定夺。

实际上,早在许世友递交请求土葬的报告时,党中央就对此事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在当时,我国已全面推行火化,如果贸然破例,在国内国外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许世友的想法可以理解,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过毛主席的支持,况且许世友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仅对他一人破例也不是不可以。最终,还是邓公一锤定音:“只此一例,下不为例。”

许世友逝世后,军委首长针对他的后事做出了三条指示,不久后,党中央也做出了四条类似的决定:

一、 丧事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规格;

二、 不设治丧委员会,只成立治丧办公室;

三、 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四、 丧事主要由南京军区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做的指示和决定,都在回避一个字眼,那就是“土葬”,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由于许世友生前病重时,身体水肿的厉害,因此在他逝世后,之前准备的棺材根本装不下他的遗体,只能另行制作。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闻讯后,立即从广西购置了两棵楠木,命人连夜运往了南京。之后,南京军区有关部门遍寻能工巧匠,在短时间内为许世友将军打造了一副精致的楠木棺材。

1985年11月8日,南京军区派出车队星夜出发,护送许世友将军的灵柩,直奔河南新县。次日凌晨,车队抵达目的地,并于清晨将许世友将军的灵柩安葬。至此,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