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王洪文巧妙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此平步青云

1968年,王洪文巧妙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此平步青云

00:00
04:57

1968年,王洪文率领上海工人代表团,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抵达北京之后,他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

令王洪文深感意外的是,在众多参加观礼的代表中,毛泽东单独在天安门贵宾室接见了他。毛泽东见到仅有33岁的王洪文之后,按照惯例简单的询问了他几个问题。

王洪文十分巧妙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毛泽东听后十分满意。这次谈话之后,王洪文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国庆观礼结束后,王洪文被留在了北京,此后,他一路平步青云做上了中央副主席的位子,并成为了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毛泽东开始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忧心忡忡,尤其是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受到批判之后,毛泽东就开始着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刘少奇、林彪都曾是写进“党章”的“接班人”,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他们最终都没有肩负起“接班人”的重任。

尤其是“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对已经78岁的毛泽东打击非常大,为此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的标准。

经过再三考虑,毛泽东提出了“五条”硬指标,简单说就是年龄小、学问少、立场稳定、信仰坚定、有政治经验。

当时,王洪文即使在上海很有名气,如果没有人帮他也不可能被毛泽东知道,更不可能成为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

1967年,“工总司”的实权者王洪文受到了关注,后来,在张春桥的推荐下,毛泽东才知道还有王洪文这号人物。

毛泽东在了解王洪文的“红色履历”之后,决定见一见这个有政治头脑的年轻人。

1968年,国庆节期间,在张春桥的引见下,毛泽东单独会见了王洪文。按照习惯,毛泽东开门见山地问王洪文:“你是哪里人?家里是干什么的?”

王洪文告诉毛泽东,他于1935年出生在长春市郊的一个农村,家里几代人都是贫农。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因为父亲死的早,不得不去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16岁时参军入伍,在二十七军的军部给领导做警卫员和通信员。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之后,从一个普通的保安工,一步步地成为了工厂的干部,后来主要负责“工总司”的工作。

听到王洪文提到上海的事情后,毛泽东打断他并问道:“那你现在是工人?还是一直在‘工总司’?”

王洪文听后巧妙地回答道:“我目前在上海市革委会,同时还兼着‘工总司’的工作,每周都会到工厂继续参加劳动。”

王洪文说到这里时,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对王洪文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这次短暂的接见之后,王洪文的升迁之路犹如坐上了直升机,一路平步青云。

1973年,在党的十大召开之际,毛泽东选定第三个“接班人”,他就是年仅38岁的王洪文。从毛泽东选“接班人”的标准来看,王洪文的确符合“接班人”的所有要求。

其实,王洪文之所以能从一个贫农家的孩子,一步步地走向权利巅峰,不仅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和他个人的经历较为全面,符合毛泽东的心意有很大关系。

“九·一三”过后,随着林彪集团的土崩瓦解,中央的很多职位都出现了空缺,更为重要的是可用之人越来越少,这也是王洪文发迹背后的历史原因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