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首位小学正高级教师姜言邦退休了,褪去一身荣耀,“花甲之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转身又加入到教育职场,带领一群人,从课改的实践者、研究者、引领者、指导者,成为培训者、评价者和服务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说,自己有带动更多教师成长的底气,将个体经验输出为教师群体成长的资源。
第一位正高级小学教师
从课改的跟风者、模仿者而成为领衔者
2010年年底,在试点的山东潍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身为潍坊昌邑市奎聚街道中心学校教研室主任的姜言邦,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全国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
彼时,从业30年的姜言邦此次职称晋升实际上是“破格”的,作为一位“多面手”,他的教学阵地从乡村到县城,职位从普通学科老师、班主任,到教务主任、校长、教研员,教育经历丰富而宝贵。潍坊市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潍坊教学能手、山东教学能手称号,使他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同时,姜言邦也是出了名的“科研型”小学教师。他成功主持过3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另外还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过120余篇论文,并出版5部专著。
正是这些荣誉,让姜言邦的破格晋升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而这些也是他参与课改的成绩缩影。
20年前,作为潍坊市乃至山东省自主互助式教学最早一批的实践者,姜言邦是亲历者。在自己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他也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他定期分享学科教学经验,为老师提供精准指导,提升学校校长和老师实力。此外,他也善于发现老师们的优势与特长,为之提供恰当的平台与机会。尤其对科研有兴趣的老师,他更是毫无保留传授秘籍,带领大家进入全新的世界。
当时,作为昌邑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科科长,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诸多学校的教室中。在饮马镇乡村小学听课时,一位校长和姜言邦聊起来,有位于老师的数学课讲的怎么样不好说,但孩子们的成绩是真的好,想让姜言邦去看看,到底好在哪儿?
这一听,姜言邦就发现了新大陆,连着听了一周于美霞老师的课。他提了不少建议,一起研究打磨,再调整再反思,摸索着寻找更好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月后,他又去听课,于美霞老师的自主互助课堂体系就成型了。这样的课堂,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开始转向关注过程和学生身心成长,让学生回到主体的位置。后来,于美霞老师的课堂还被时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作为中国优秀乡村教育的案例,赴美国考察时推介到了海外。
从那一刻起,姜言就在思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怎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好教师,帮助更多教师成长?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如何建立一种有效且长久的教研机制,促进教师自主进步和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从学“术”,发展到悟“道”,并进得“道”的境界。从教41年,课程改革20年的不断深入,姜言邦这位课改“智多星”越发感受到培育核心素养是人一生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学会做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做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守望者、 做和谐关系的调适者。把握教育的本质、根本地位和根本任务,立足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和根本。改变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个人也从跟风者、模仿者而成为领衔者,“改”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上。
为教师专业成长装上“加速器”
再学习再研修成“教师的教师”
从自主互助、同课异构、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差异教学、深度学习,追随着课程改革一路走来。从“追分”到“育人”,他对这20年来的“变与不变”有清醒得认知:“变:课堂的组织结构在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变,课堂存在的时空在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在变;不变:学生的中央位置、教师领导者角色没有变,课堂里学生全程参与、互动对话的样态没有变,教学相长的姿态没有变。”
对学生、对教育、对未来的敬畏,让姜言邦一直对教育改革有清醒的认知,他除了是全国首个小学正高级教授,还是教育部督导局专家组成员。
2022年4月14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如何将政策有效落地,是摆在广大基础教育学校面前的共同课题。
“现在教学要求变了,原来是孩子们知道知识就行了,但现在的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如何利用已知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这个知识运用到融会贯通。”姜言邦说,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姜言邦举了一个例子,在小学数学年月日单元的学习中,有一道应用题,“小明的爷爷下个月到外地出差一个月,爷爷有基础病,需要每天吃一粒药,妈妈为他带了30粒,小明看到了,他和妈妈说了什么?”姜言邦说,这个题目有4个答案,4个答案都对了,才会满分。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将新课标落到实处,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孩子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高考都说数学难,难在哪里?从命题思路到命题的形式都变了,说难那是学生缺少用已知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姜言邦说,看最新版课程标准,我们就可以明白个大概,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在实际中发现,很多学校和一线教师,并不知道新课改如何落地,手中也没有合适的方法。我们为何不从基础教育开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落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反思既可以窥见自己的“小”,也可以洞见课改之“大”。姜言邦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研工作水平,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
从达己走向达人 领衔教学改革的“梦工厂”
2022年退休后,姜言邦收到了全国各地学校伸来的橄榄枝,慕名而来的学校让他去干校长。但他却舍不得离开故土。
“我离不开潍坊教育的土壤。”他选择了三研基地,开始了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的团队研修实践。
“从教41年的经验,可以让一群教师少走很多弯路。”姜言邦说,自己的所得所思所想,相对成熟的经验,让自己有带动更多教师成长的底气,将个体经验输出为有益群体成长的资源,教育应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延续!作为“教师的教师”,姜言邦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引领者、指导者,成为培训者、评价者和服务者。
"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唤起更多的教师的整体进步,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用一群人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延伸。如果只是通过简单模仿,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都是不可能的事;或者寄期望于技术的应用与改变,促进深度的课堂变革,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基于校情、团队、本土化的改革和全身心持续的投入与坚持,都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姜言邦说,"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带出一支队伍、建设学校高质量育人和基于课程标准的高质量教学两个新体系、回应斯宾塞之问、菲德尔之问、一线教师三个问题。指导教师掌握教学变革的思想方法,探索总结将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要求转化落地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将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潍坊,也把潍坊的先进教学经验推向全国。"
在三研基地,教师研修板块中,姜言邦成为“筑梦人”,带领成员确定了团队发展目标、工作宗旨及研修规划,将专家成功教学实践经验及其研究成果作为引领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尝试以团队教研服务方式,在基层学校针对实际需要,根据学校、区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专业服务,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系列研修以及后续实践跟进研究;在此过程中探索将教师培育为有情怀、有能力,既能上课,又能研究,能引领周边教师共同成长的资源型骨干教师。
2023年新年伊始,姜言邦团队带领专家为安丘市实验小学驻校开展了一场基于核心素养时代的大单元、项目化教学专题项目培训,理论结合实战,三天时间,走进课堂,专家高位引领、大单元设计、项目化实施、创新性作业设计、学业质量测评、学生标志性成果展示等多环节展开实战研究,为推动学校高质量教学体系建设全方位赋能。
“只说不练和只练不说的,老师们都不喜欢。”姜言邦说,“像我们团队的专家,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懂实际应用的,大家太爱听了。”教师变“被设计、被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吸引了基层教师的全程参与,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和教学工作积极性,解决了新课改中老师不理解不会教没有工具的难题,从而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余热映初心。“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姜言邦表示,“教育者,势必从达己走向达人。我愿用行动,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好!让教育,因为多了一群好老师而更美好!让社会,因为有了好教育而更美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