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凡和他得散文集 上

朱一凡和他得散文集 上

00:00
06:00

                                                      朱一凡和他的散文集《侧影》

                                                                      李寿生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散文界老作家恢复青春,中青年作家异军突起。散文已不是作家的专利,一些学者、教授、演员和党政干部、新闻工作者也跻身其中。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撰写过大

量公文和新闻通讯的朱一凡先生当属后者。

      朱一凡先生从政多年,先后担任过中共白银市委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常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兼调研室主任、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等职。他高中毕业后即乘上西去的列车,投身于甘肃黄河之滨、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一干就是25年,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西部开发。调回常州后,从我与他的接触里,从政协同志的言谈中,我感觉他是一个老实人。他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平等待人,追求光明正义,不人云亦云。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侧影》中有不少篇章涉猎政治经济学、文史哲、诗歌、书法等方面的理论。字里行间,常常映现出作者坚实的文化支点和丰厚的学识底蕴。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谈到他的创作时有句名言:“我在文学上最基本的风格,就是从个人的具体性出发,力图将它们与社会、国家和世界连接起来。”朱一凡的散文,具有高远阔大的心灵视野和深沉的忧悲意识,抱着自由平等的观念介入国家的法治、人权和宪政,关注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态。集子中这方面的篇章很多,如《“9·11”在美国》《纽约之美》《膜拜北京城》《南人北居》《活的石头》《想念乐乐》等。《一庭风雨写清史》,写的虽是保定城内清代直隶总督署的遗址,但他记叙的是“斑驳陆离的宫殿式建筑群,掩映在老槐古松之间,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从盛世中走来,一路风雨,伴随着清皇朝的没落,走完了自己的路,最后扑倒在地,留下了一帧供人们凭吊的遗容。给来者几多遐思,几丝悲凉。”文中震撼人心的段落很多:“给游人印象颇深的是衙署的一堵墙上,镶有16幅阴文石刻《棉花图》,那是乾隆年间方观承任直督时为号召种棉花而绘制的。16幅图画,将棉花的种植、管理、收获和纺织的全过程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乾隆帝赞赏备至,为每一幅画都赐了一首七绝诗,故称《御题棉花图》。方氏祖籍桐城,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备尝艰辛。就任直督后励精图治,以治水耗费的精力最多,先后对永定河、大清河、府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阳河、漳河等水系进行了治理,在他任上基本没有发生水患。方还在全省兴办义仑,以丰补歉,不致百姓饥荒。他勤于政务,事必亲躬,为官清廉,病逝时'家无余财’。保定民间流传着方观承在总督衙署养猫头鹰治鼠害治鼠疫的故事,至今每年冬季成群的猫头鹰仍出没于总督府的古柏丛中,而不栖息于城里其它地方。”短短三百多字,一个爱民如子、感人肺腑的清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不要说清代,就是在今天,如此勤政谦政的地方长官也不多见,值得我们传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猫来也22

    一等座确实如此,中国是诗词散文大国,月亮选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