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孝庄抱着6岁儿子正在睡觉,突然丧钟响,多尔衮推开房门

1643年,孝庄抱着6岁儿子正在睡觉,突然丧钟响,多尔衮推开房门

00:00
15:02

1643年,永福宫里,孝庄正抱着6岁的福临睡觉,突然听见了丧钟。

她心里一颤,上次听见这个钟,她失去了姐姐,还被冷落了好几年。

这一次的丧钟,是福还是祸?

没等她思考多久,小太监迅速跑来,诚惶诚恐地汇报:“皇上驾崩了!”

“什么?”孝庄再也躺不住了,迅速起身。

但她刚站起来,又瘫坐在了床边。

完了!按照皇太极生前的喜好,就算他有遗言留下,也绝不可能是她的儿子福临。

她眉头紧锁,看着床上熟睡的儿子,一条妙计渐渐涌上心头。

第二天,满宫都在传豪格与多尔衮针锋相对争皇位的事情。

多尔衮掌握了两白旗,还有两个亲兄弟支持。而豪格,拉到了两蓝旗的势力。

双方就这么僵持上了。

另外,皇太极原有的两黄旗,态度微妙,原本说的是“支持豪格”,后来又改口为“支持皇太极的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仿佛豪格占据了上风。

就在这时候,多尔衮突然把6岁的福临推了出来,让他当皇帝,自己和豪格的支持者济尔哈朗当摄政王。

就这样,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结果出现了:福临继位了!

6岁的福临,还是个黄口小儿,治国理政的知识基本缺失,军功更是没有。

这样的人当皇帝,和努尔哈赤传下的继位规矩,完全背道而驰。

但身处局中的孝庄却笑了:计谋,成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福临登基之后,多尔衮完全把持朝政,打压豪格等人。而暗中的孝庄带着儿子,四处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再后来,多尔衮38岁那年,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重伤而亡。

孝庄、顺治母子彻底坐稳皇位。

从事情发展局势来看,不少人猜测,孝庄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的“渔翁”。

那问题来了。

1643年,51岁皇太极突然毫无征兆去世,这事和孝庄有关吗?是否是她和多尔衮的合谋呢?

正值壮年的皇太极,在入关前夕,突然去世,连遗言都没来得及留下。

6岁的黄口小儿突然成了皇帝,31岁多尔衮成了手握大权的摄政王,30岁守寡的孝庄成了地位崇高的太后。

这3个人,无疑是皇太极去世之后最大的赢家。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去翻看了史书,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不同史料对皇太极之死的记载,不尽相同,而且充满了疑点。

我暂时把不同史料的记载放在下面,大家可以对比来看:

《清史稿》: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清实录》: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

《清帝外记》:崇德八年八月,上御祟政殿,回宫,是夜无疾坐南榻而崩。

《沈馆录》八月二十六日状启:本月初九日夜半后,皇帝暴死。

《朝鲜仁祖实录》:清汗于本月初九日夜暴逝。

从史料上来看,不同史料对皇太极之死的记载很混乱。

时间上看,有说他死于八月八日深夜,也有说是八月九日早上。

这个时间的记载,倒是可以理解,毕竟皇太极去世卡在了大半夜,部分史料记载为第二天也可以理解。

但是,死因对应不上,就值得深思了。

从史料上看,皇太极去世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2派。

一派是“无疾而崩”,即没有病但突然去世了。

另一派就是“暴死”,这个放在古文里,一般暗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是得急病而死,另外一种就是被害死。

所以,我们详细来看看,这3种说法,具体是怎么记载的。

第一种:无疾而终。

采用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清史稿》《清实录》两本正史,和《清帝外记》这本野史。

《清实录》相当于实时记录,编写人员都是满清官员。

而后来修订的《清史稿》,也是在清朝灭亡后满清遗老主持的。

至于《清帝外记》的作者,刚好也是满清的官员。

也就是说,这三本书基本都是满清的官员编写的。

既然是满清官员记载,这里,我就要和大家介绍满清史料的一个重大标准—— “为王者讳”。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关于皇帝的负面事情,包括他干的坏事、身体不好、情绪不高等,只要会对他的人设起到负面作用的,都要避讳一下。

因此,在清朝官方修订的史料中,我们很少能看到直接写皇帝身体不好,或者得了大病的文字,而只要这些文字出现,基本上就是大病,是那种差点把皇帝搞驾崩的病。

比如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

“ 上不豫……庚戍,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

人都已经快要不行了,缠绵病榻,下不了床,史书居然还只是记载了一个“不豫”。

后来,同样的事情,在康熙临死时也是类似的记载。

但皇太极去世太突然,也没有缠绵病榻,于是,史官们连个“不豫”都不敢写,最后,只能写一句“无疾而崩”,让你也不知道皇帝去世的具体细节。

第二种:被害死。

在“被害死”的这种可能性里,民间传说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多尔衮和孝庄,因为他们是后来最大的获利者。

但是,我仔细一想,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皇太极是多尔衮和孝庄害死的,那他们必须要有动手的理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人动机。

可我跑去翻了一圈史书,实在找不到他们动手的半点动机。

其一,皇太极死前,多尔衮只想自己当皇帝,和孝庄根本不是利益共同体。

多尔衮的意图很明显,他是一个想要自己当皇帝、自己掌权的人。

所以,在皇太极在位时,他拼命建立军功,为的就是符合努尔哈赤留下来的继位习惯:推举,能者居之。

“尔八王中择其能受谏者即嗣父为国君。若不纳谏,所行非善,尔八王即更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

基于自己当皇帝的目的,多尔衮只会挑选对他继位有利的人合作。

这样的人,要么有宠爱,可以吹枕边风,要么有家族势力,可以帮衬。

最不济,那也要是一个没有儿子的女人。

而完美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根本不是孝庄,而是孝庄的姑姑哲哲。

哲哲没有儿子,还是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一死,身为皇后的他对两黄旗具有暂时掌控权,她说的话,也可以左右两黄旗。

而当时的孝庄,不仅有个6岁的儿子,还是皇宫里的小透明,就算皇太极死了,她也没办法沾到半点权力。

这样的孝庄,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如果多尔衮选她去谋害皇太极,搞不好行动还没开始,孝庄就跑去告状了。

其二,皇太极早死,对孝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自从皇八子和海兰珠接连去世后,身为妹妹的孝庄,就直接被冷落了。连带着她的儿子福临,也像是被打入了冷宫一样,完全没了父亲的关爱。

但即便是这样,孝庄还是对福临有信心。

因为从身份上来看,福临已经是唯一一个科尔沁和皇太极的孩子了。

只要皇太极还想进军大明,他就必须安抚好自己的后背蒙古科尔沁,挑选福临继位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此刻,福临的年纪还太小,等他再年长一些,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建树,到时候皇太极再来宣布继承人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多尔衮的身体一向不好,还生不出儿子,具体能活到多少岁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对于孝庄来说,她如果想要福临继位,最好的时间应该是在10年后,甚至15年后。到那时,皇太极再死,对福临、对她才是最好的。

可皇太极,偏偏卡在福临才6岁的时候就死了。这个时间点,对孝庄其实是百害无一利。

按照规矩6岁的福临,无能力、无军功,是绝对没有机会继位当皇帝的。只是恰好多尔衮和豪格相争,福临和孝庄孤儿寡母看起来好拿捏,运气好才上位的。

如果孝庄能够控制皇太极的死期,绝对不可能是在1643年。

其三,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基本是无稽之谈。

除了从利益出发,还有不少人认为,孝庄和多尔衮谋害皇太极,可能是因为爱情。

可那只是影视剧的演绎,真实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谈爱情。

嫁给皇太极之前,孝庄的13年光阴全部在科尔沁草原上度过。而体弱多病的多尔衮,则一直窝在母亲阿巴亥身边,在建州待着。

嫁给皇太极之后,孝庄处在深宫后院。虽说建州和盛京的住所,没有北京城那样森严,但后妃居住区和前朝议事区,也是绝对分开的。

外男擅自进入后妃区,会格外扎眼。如果这个人还是多尔衮,那就更加扎眼了。

所以,他们之间根本没有机会谈感情。

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最多也是孝庄和多尔衮的妻子谈感情。

多尔衮的正妻,也来自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同样面对丈夫的妻妾成群。或许,她在苦闷的时候,也会进宫找孝庄聊天解闷。

这样来看,不管是从感情出发,还是从利益出发,孝庄和多尔衮都没有合谋害死皇太极的可能性。

第三种:急病而死。

清初时,皇太极还没有入关,医疗条件不好,得了急病抢救不过来、甚至还没搞清楚情况就驾崩的可能性,是有的。

而且,在皇太极死前的好几年,他的身体就已经明显有了症状。

早几年的时候,史书中记载他“圣躬违和”或“圣躬不豫”。那个时候的他才40多岁,就让史书有了这样的记载。

可想而知,他的身体有多差。

后来,1641年时,海兰珠重病,皇太极抛下松锦大战的前线,直接往盛京赶。

一路上,皇太极的鲜血直流,他只能把一个大碗绑在下巴处,好接住自己的血,别耽误赶路。

这样的身体,一点也不像一个常年征战、身强力壮的人。

等他耗了半条命赶回宫,海兰珠已经去世了。此后,皇太极悲伤过度,经常哭晕过去,大臣们纷纷劝他注意身体。

也正是这一年,皇太极对大臣们说出了这句话:“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太极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了老年,身体大不如前了。

《清史稿》:“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前,悉予宽释。

后来,皇太极为了保重身体,开始减少日常事务,也颁布大赦令,甚至还开坛祈祷。只是,就算皇太极做了他能够做的所有,老天还是没给他延长多少寿命。

到1643年的八月,皇太极在盛京后宫里猝死。

我想,从皇太极这样的身体脉络来看,他恐怕早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只是,他一直强撑着一口气,想要入关问鼎中原。

这样的人,稍微一件事情让他情绪起伏大一点,气血上涌缓不过来,恐怕就会一命呜呼。

所以,我认为皇太极急病而死的可能性最大。

写在最后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功败垂成,含恨而终。

而皇太极死的时候,同样是未能入关,充满遗憾和不甘。

而他们的遗憾和不甘,就在皇太极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时,完美地实现了。

李自成灭了明朝,吴三桂给多尔衮带路,满清的军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北京城。

这种运气和造化,恐怕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怎么想,也想不到的。

从这个层面来看,多尔衮是满清的大功臣,可后来的他,被顺治钉上了耻辱柱,挖坟掘墓,连母亲的牌位也被丢出了太庙。

可惜,如果他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儿子,或许,他的选择又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