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帝宫规划建设始末(下)

伪满洲国帝宫规划建设始末(下)

00:00
06:39

房友良,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吉林省政协文史专员、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长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著有《长春历史地图集》《长春街路图志》《长春旧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等书。


1934年31日,伪满洲国改为“帝制”,溥仪也由“执政”改称“皇帝”,这次“登极大典”的郊祭式,就在伪满帝宫预留地的杏花村举行。

1935年伪满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宫廷造营委员会。1938年伪满宫廷造营委员会拿出来了帝宫的设计方案。帝宫范围为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两侧为东、西万寿大街(今东、西民主大街)环绕。这块预留地前方后圆,南北1200米,东西450米,面积为54万平方米。帝宫周围布置有伪满国务院、各部的办公楼以及德、意、泰等国的使领馆,整个区域的地形,南北两端较高且平坦,中部略低。帝宫布置在北部高处,象征“龙首”,突显示其威严。

1938年9月伪满帝宫举行了“帝宫造营兴工式”的仪式,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的是营缮需品局(后改为建筑局)宫廷造营科。帝宫的设计者是以京都大学专业的藤岛哲三郎为首的建筑局的建筑专家。帝宫用地分为三部分,南部为正门外顺天广场(今文化广场)、中部为以政殿(今地质宫)为中心的内廷、北部则规划的是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的宫廷外苑。

正门外广场设计有两条呈直角交叉的道路,正门前留有约3公顷的空地,拟作为国民遥拜场所使用。广场之外的所有内廷、外廷全部由外墙围绕,并在墙外环绕万寿大街的周围设绿化带。

外廷,南自中央正门起,经过约4万平方米的前廷,有迴廊围绕,可直达政殿。政殿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造二层楼房,并附有地下室,其正面左右各长220米,高31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一楼和二楼中间有的高8米天井。建筑形制属于传统风格,庄重宏大,屋顶的瓦采用的是中国宫殿传统的黄色的琉璃瓦,外壁贴的是花岗岩,内部为大理石构造。政殿内设有正厅、觐见室、候觐室、大小赐餐场等设施。正门前厅两翼为宫内府和尚书府的厅舍,及其它各办公室、侍卫官宿舍等。政殿的主体工程二层框架结构完工后,由于战争进入导致钢材等建筑材料短缺,19431月,工程被迫中止。

而由泽部清五郎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的室内装饰设计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所有的设计都按照原尺寸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实物大小的样品经试验也获得了成功。后来政殿室内装饰设计虽然由于伪满洲国的倒台而没有得以实现,但是这项工作中所积累的技术最终在战后日本最高法院和东京赤坂离官等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内廷,中心为寝宫,设计为二层楼房也有地下室。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专供皇帝起居之用。与政殿相对,有长约百米的步廊相连。帝宫外苑的庭园设计由兼任建筑局技佐的佐藤昌负责。设计既没有采用日本风格,也没有采用中国风格,最终采用的是西洋回游式设计。庭园的东北和西北部分别设计有人造假山,假山的下面建有可直通已经完工的帝宫的防空洞。庭园中部的洼地注入水后变成一个水池,水池中央建了一个小岛。水池和假山到1945年基本就竣工了。

1945年8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倒台,整个帝宫地面建筑除了政殿的基础外,只有帝宫预留地上的围墙了。

1946年初,有个叫秦翰才的人,来到长春此地,在他后来写的的《满宫残照记》中有一段描绘:“钢筋矗立,红墙环绕,偶有一、二处已倾圮。后面小丘,树木修整,确相当规模。所惜此时只有空虚冷静,……偶闻寒雀啁啾,若助游人之叹息”。

新中国成立后,由长春市建筑设计室(今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王辅臣主持设计,利用伪满帝宫政殿的地基建设东北地质学院的教学楼,建筑于1952年开始动工,建筑由长春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时称308工地,于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

长春地质宫,作为建国初期的长春“十大建筑”代表作,生动地体现当时的精神及风貌,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最美的“名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