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帝宫规划建设始末(上)

伪满洲国帝宫规划建设始末(上)

00:00
09:15

房友良,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吉林省政协文史专员、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长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著有《长春历史地图集》《长春街路图志》《长春旧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等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前,日本关东军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问题的研究,在关东军内部设置参谋部调查班(“九·一八”事变后转为参谋部统治部,1932年改称特务部)对东北进行各项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还委托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立所谓的“经济调查会”,以协助关东军在满蒙地区进行各种调查,以及在城市建设方针和计划研究立案问题上的咨询。

    长春被正式公布为伪满洲国“首都”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已着手进行“国都”规划和建设的筹划工作。19322月,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派遣关东军特务部秘密调查长春市区的主要建筑,勘查“政府”建设设施预备用地,同时指使“吉林省长官公署”发布“土地买卖禁止令”,冻结市区方圆4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买卖,防止土地投机的发生。

    伪满洲国初期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关东军特务部为主导、加上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满洲国三方协议后确定的。新京(长春)是伪满洲国最先着手城市规划的城市。

    1932年3月,首先由满铁经济调查会着手负责起草新京城市规划方案。伪满洲国政府也于当年7月,在伪满国务院下设立了“国都建设局”的专门直属机构,并开始了调查、立项工作。伪满国都的城市规划立案及审议过程始终是在关东军司令部主导下,并由日本人负责进行的。

    1932年8月,关东军特务部主持召开了由军方、满铁和伪满三方出席的联席论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参谋副长冈村宁次、奉天特务机关长板垣征四郎等;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满由国务院总务厅都派人等出席。

    会上,三方在对满铁和“国都建设局”所作的方案进行比较之后,确定了基本规划。其后的一些细节实施规划和具体工作就全权委托伪满洲国实行了。在论证会上,关于皇宫和官厅街的位置问题上,满铁经济调查会和“国都建设局”激烈对立,成为新京城市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最大的争论点。

    新京作为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权力象征的执政府(帝宫)及政府行政机关的位置选定至关重要,这些机构位置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布局结构。因此,对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最初,满铁经济调查会提出了三个预选方案,同“国都建设局”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第一方案:执政府(帝宫)设在杏花村(今文化广场)附近的台地上,规划出四方区域,以此为中心,南方留以空地(广场),两侧配置各种政府机关,执政府(帝宫)正门朝南,与公园相接。虽因距旧市区较近,市区设施费用比较少,但地处市区中央,妨碍交通且面积无法扩展。相邻的满铁线路向西迁移,以避免铁路对城市的分割。选择在城市东西干道西侧端点与满铁线交汇处建设新京的新大门,南新京驿火车站。城市街道沿用满铁附属地实行的环形(广场)、放射状干道与方型街路结合的道路体系。城外辅以兼做军用的绿化环城路。工业区设置在城市东南部,军用设施则散布在城市周围。

    第二方案:执政府(帝宫)及行政机关设在八里堡(今新民广场附近)东南约l公里的上台子附近。沿南北两条溪谷之间的扇型地区展开。执政府(帝宫)正门朝向东南,幅员62米的门前大路两侧设置政府机关设施。满铁线路不做改线处理。部分路段改作低于地面,于干道交汇处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城市其他部分规划与第一方案基本相同。

    第三方案:执政府(帝宫)设在南岭兵营的南方,而政府行政机关则与第二方案相同设在上台子附近。根据长春地势起伏较大的特点,从重视城市功能和花园街道的布局出发,把执政府(帝宫)地点选在距旧城区较远的风景胜地南岭,使其位置处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上,参照欧洲国家如巴黎、维也纳皇宫的做法进行处理:规划用地呈六角型,面积较大,中间隔着大公园、绿地与官衙用地相呼应。在执政府(帝宫)同围敷设面积广大的水上公园,再通过宽阔的道路与政府行政机所在的市中心行政区域相连接:从新建的中央火车站到执政府(帝宫)正门,通过宽达200米的林荫路段相连,地势逐渐升高,借以烘托“帝宫”建筑的高大威严但是执政府机关正门的朝向是取地势之自然,坐东南朝向西北俯瞰市中心,而不是采用坐北朝南的中国传统的都城建造原理。

    以上三种方案中,满铁经济调查会出于“市内交通之便,警备安全,元首的威严”的考虑,极力推举第三方案为首选方案。但这同“国都建设局”方面关于执政府必须要正面朝南,以体现“天子面南而治”的理念而提出的规划方案产生了对立。

    第四方案:在第二次联席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满铁经济调查会提出的第四方案(修改案)和“国都建设局”方案。虽然满铁方案将执政府(帝宫)朝向作了面南的修改,但关于建造地点仍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会后双方共同进行了三天的实地调查,又单独进行了两次协商。据此,满铁方面又对第四方案进行了修改,提出了甲、乙两个修正案。

    第四方案(甲):此案与第一方案相近。即将执政府(帝宫)建在接近第一方案的杏花村附近位置,但建设规模有所缩小。在正南方设置南北向干线道路,直到孟家屯车站(今长春南站)。其两侧作为官衙用地。执政府(帝宫)坐北朝南,面积大小和位置适中,门前设置广场。前面干线道路坡度递减,容易形成“宫廷的威严”。不转移铁满线路,新建火车站位置向南移动,站前广场的放射形干道沿杏花村执政府前的广场南侧通过,并横贯全城,构成城市的东西轴线。此案的优点在于与旧市区较易联络,适合作为执政府(帝宫)的临时所在地。但此方案需要较大规模的财政预算。

    第四方案(乙):将执政府设置在南岭侯家园子附近,坐北面南。虽有地势之利,但缺少与旧市区的联系。

    在第三次联席工作会议上,对“国都建设局”案和满铁经济调查会案(第四方案甲)进行了讨论。对于执政府(帝宫)的地点问题,决定暂时先设定在杏花村附近,待将来财政充实之际,再从南岭或大房身台地两个候补地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建造更大规模的永久性宫殿及政府机关设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