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十四讲:修辞手法
讲义编写(2020年9月13日)兼主讲:斯日格乐(2023年1月22日第二次修订)
我们此前所讲的,都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讨论对联的规则。今天我们从修辞的角度来进一步讨论怎样使对联更具有感染力。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没有语法的概念,只讲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文则》陈骙(南宋)
《修辞鉴衡》王构(元)
《古书疑义举例》俞樾(清)
《汉文文言修辞学》杨树达(近人)
《实用国文修辞学》金兆梓(近人)
《马氏文通》
在古代诗词里,修辞用的特别多
在对联中加入修辞手法之后一样会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一、修辞的概念:
【修辞】: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辞。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格】:也叫修辞手法,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语言修饰手段。大约有156种。
我们讲义选择几种常用的进行讲解。
二、修辞与语法的不同作用:
语法与修辞是语言表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地“达意”:
1、语法:语法是对语言的组织规范。语法的作用是怎样使语言表达通顺,符合语言规律。
2、修辞: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修辞的作用是怎样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和更能强化作者的情感。
三、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修饰语言的方法越来越多了。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据说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应用于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十几种:
(一)、对偶: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二)、倒装:(有争议:有人认为倒装是语法问题,是语序问题)
【倒装】:指改变句子的一般结构顺序,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定语和主(宾)语、状语和谓语的顺序有意倒置的修辞方法。也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特征。
1、倒装的主要作用:
⑴、把某些词语提前到前面,以强调这些词语的重要性。
⑵、为了调整平仄以满足格律的要求。
2、倒装的主要形式:谓语前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咱们以前讲过,不重复。只举两例。
⑴、谓语前置:
按照一般语序,主语都是在谓语前面。为了强调谓语,有时会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
⑵、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到谓语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
(3)、谓语位置不变,主宾换位:
指谓语的位置不变,而把宾语和主语的位置对换。
(三)、比拟:(这种说法已经不提,只提拟人)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本无人类思想感情的物人格化,具有人性、人情。
(四)、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是说“甲像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要描述的事物。通常是不太广为流传的,知名度不高的事物,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主要有“如”、“似”、“像”……等。
【喻体】:用来打比方说明本体的事物。通常是知名度高的事物,或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具体事物。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明喻(直喻):
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句中,本体、喻词、喻体都出现。如:
2、暗喻(隐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如”、“似”、“像”一类的喻词。如:
像这种用动词“作”、“为”代替一般的喻词,这就是暗喻。暗喻可以还原
3、借喻:
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五)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是直接代替,即以另一个名称代替事物的本来的名称。
1部分代整体
2特征代本体
4专名代泛称(人名代事物)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六)、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把对立的两个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不同的两件事物对比:
2、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
3、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
(七)、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1、重字排比:
指把重字修辞与排比结合起来的排比。
2、不带重字的排比:
(八)、列锦:
【列锦】:又称“列词”。指在句子中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运用。
【列锦与排比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列锦不是排比。
我们以为:
列锦是排比中的一个特例,其特征是,列锦只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而排比则除了列锦外,还可以有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词成。
(九)、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以便引起人们的关注。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以表示轻视、蔑视的情感。
(十)、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 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十一)、设问、反问:
1、设问:(有问有答,自问自答)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作品起波澜,有变化。
2、反问:(有问不答,答案在问中)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反诘、诘问。
(十二)、重字:
【重字】:又叫叠语、重言。在一个句子中,有意把一些相同的字或词或词组重复使用,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强调某些词语;强化语气;调节声韵;增强对偶效果;达到句意双关。
1、叠语
2、顶针:
【顶针】:也是一种修辞方法,又叫顶真、衔字。用前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起头,顺序而下。重复的两个字词,不是重叠式合成词,而是分属两个词或词组,两个字之间要断开。
①、叠字
②、分叠:
指重复的字中间有其他字词隔开。
③、回文:
【回文】:也叫回环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 ,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
(十三)、双关:
【双关】:利用同字多义或同音异字异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
1、借义双关:
指借同字异义,实现语意双关:
2、谐音双关:
指借同音异字实现语意双关。
(十四)、引典、用典:
【典】:指“典故”。包括:
1、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2、诗文中旧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4、历史/人物故事。
5、前人诗词联名句。
1、引典:
【引典】:是指创作时,有意引用上述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
上联是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句,下联是化用杜甫《登岳阳楼》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都不是引用原句。
【引典和用典的区别】:
引典指引用典故的原句,不加修改。
用典指采用典故的某些内容,融入自己的句子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时间关系不再给大家介绍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