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赵凯。欢迎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治理国家的过程,在东汉对内进行国家治理的时候,也开始了对外经营,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东汉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问题,同时让西域重归汉朝版图。
北征匈奴
我们先来说一下匈奴,活动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匈奴,曾经是中原王朝最为强劲的对手。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出塞攻击,匈奴节节败退。到汉宣帝的时候,汉朝联合西域的乌孙又一次重创匈奴,基本上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但是从王莽新朝晚期到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的十余年之间,匈奴人趁中原混战之际南下,占领了北边的大片土地。
当时东汉草创,实力有限,不愿意和匈奴硬碰硬,只能采取以防守退让为主的策略。匈奴人侵犯边境,东汉就把边境地区的居民内迁,以躲避匈奴的锋芒。在当时的情况下,维护国内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贸然与匈奴开战,伤筋动骨,弄不好就会断送刚刚恢复的大汉王朝。汉光武帝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他的口号是“以柔道治天下”,对待匈奴要静观其变、以柔克刚。
后来,匈奴境内连着几年出现旱灾、蝗灾,树木和野草都枯死了,牲畜和人没有食物,饿死了差不多一半。在这个时候,匈奴贵族内部又因为单于继承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分裂为两支。其中一支带着好几万人南下,归附了汉朝,这就是南匈奴。汉朝把他们安置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宝物和牛羊粮食,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留守漠北的北匈奴。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这正是东汉王朝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当然是北匈奴他不希望看到的。为了摆脱这种形式,北匈奴的蒲奴单于主动向汉朝表示友好,把以前掳掠来的汉人都释放了,还提出要和汉朝和亲。和亲,这意味着双方结束敌对状态,化干戈为玉帛,这也是东汉王朝期盼已久的目标。幸福来得有点突然,光武帝刘秀就召集大臣们开会商量,有不少人觉得应该接受北匈奴的请求。但是皇太子刘庄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什么意思?这意思是说:南匈奴单于刚刚归附,北匈奴担心受到攻击,因此才俯首帖耳,急着来示好,现在我们不但没有出兵攻打北匈奴,反而私下里和他们交往,如果南匈奴知道了这件事,难免会有背叛之心。到那个时候,恐怕北匈奴也就不会再来示好了。太子的观点就是拉拢南匈奴,孤立北匈奴,如果两个都想拉,很可能就会出现鸡飞蛋打,一场空的结果。光武帝觉得太子分析得很有道理,就拒绝了北匈奴的请求。
这样一来,北匈奴就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为什么这么说,南面是反目为仇的南匈奴和强大的汉朝,东面是重新崛起的乌桓人和鲜卑人,北面是勇猛的丁零人,西面的西域各国也时不时的从背后捅刀子,这个时候的北匈奴可以说是腹背受敌。汉朝趁势发动攻击。汉明帝永平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年,汉军在奉车都尉窦固等人的统领下,联合南匈奴、羌胡、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兵分四路讨伐北匈奴,一直追击到天山和蒲类海,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巴里坤湖,夺取了伊吾,就是新疆的哈密,在那里设置了宜禾都尉,留下一部分将士一边种田,一边守卫边疆。这次战役就是著名的“天山之战”。
“天山之战”汉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不过,东汉朝廷通过这次重大的战役,发现联合游牧民族的骑兵和汉军并肩作战,既能够减少支出,又能弥补汉军移动能力不足的缺陷。
规模更大的总决战在十六年之后终于上演了。汉和帝永元元年,也就是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等率领汉军出塞远征。他们向北行军好几千里,和南匈奴的军队在涿邪山,就是今天蒙古国西部汇合了。随后又派出一万多名精锐骑兵和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展开了激战。汉军装备精良,南匈奴骑兵勇猛,北单于根本就抵挡不住,大败而逃。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至达私渠北鞮海,就是今蒙古西北的乌布苏湖。北匈奴损失惨重,战死的有13000多人,被俘虏的更多,投降的有20多万人,还有上百万头的马、牛、羊、骆驼,成为汉军的战利品。
窦宪、耿秉登上了燕然山,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命令中护军班固,班固就是《汉书》的作者,撰写了纪念铭文,刻在燕然山的山石上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然勒石”。今天,我们在《后汉书·窦宪传》里再读《封燕然山铭》,透过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雄浑豪迈的历史瞬间。
后人光知道燕然山就是今天蒙古的杭爱山,可是不知道燕然刻石到底在什么地方。2017年,由蒙古国和中国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蒙古中戈壁省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上面写有200多个汉字,经过研究,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
这场战争是东汉王朝与匈奴交战几十年以来最为辉煌的胜利,几乎可以与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战绩相媲美。这场战役之后,北匈奴的残余势力还在西北游弋,但是彻底失去了和东汉王朝全面对抗的资本。那么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之久的匈奴问题,到这个时候彻底解决了。
经营西域
在逐步解决匈奴问题的同时,东汉王朝也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早在汉宣帝的时期就纳入了汉朝的管理范围。后来中原发生了战乱,匈奴趁机控制了西域,还胁迫西域各国一起对付汉朝。在这种情况下,把匈奴势力赶出西域,把西域各国重新纳入汉朝的管理,把中断了很多年的丝绸之路修复畅通,成为东汉王朝的重大战略。
东汉初建的时候,当时西域各国不希望再被匈奴控制,他们向汉朝提出来要遣送质子到洛阳,希望东汉王朝驻兵西域保护各国。可是这个时候,光武帝刘秀不但没有派驻军队,还说“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大汉没有力量,各位好自为之。那么经过3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就逐渐恢复了。到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军征讨北匈奴,像我们前面讲的,进军到了蒲类海,在那边设置了宜禾都尉,还驻军留守。第二年,又设置了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初步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
讲到东汉经营西域,发挥作用最大的不得不说的就是班超。班超是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公元73年他随军奔赴西域,参加了讨伐北匈奴的战役,立了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随后,他又奉命带着几十个人组成使团前往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让他们归附汉朝。在鄯善国,班超杀死了匈奴使者,威震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由此而来。
当时,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道、北道。班超先是征发疏勒、于阗等国的军队,打败了匈奴在南道的同盟莎车国,控制了西域南道,声威大震。接着又征发了龟兹、鄯善等八个邦国的兵力共七万多人,加上汉朝的1400多将士,共同讨伐焉耆。到公元94年,打通了西域北道。到这个时候,西域50多个邦国全部归属汉朝统治。史书上说:“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
班超他投身西域,30年间把西域邦国都联合在了一起,维护了西域的和平,扩大了汉朝的声望。朝廷在表彰他的功绩时说:“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意思是说,班超他没有动用汉朝的军队,没有给国家带来负担,却能让远方的各民族和睦相处,使风俗各异的人们同心一致。班超因为功勋卓著,封为定远侯。“定远”的意思那当然就是安定远方。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说:“自建武至延光,西域三绝三通。”可见经营西域是非常艰辛,非常不容易的。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