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秦汉史》3四世三公:世家大族,东汉的定国神针

赵凯《秦汉史》3四世三公:世家大族,东汉的定国神针

00:00
11:1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赵凯。欢迎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四世三公

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称帝,到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东汉王朝延续了将近200年,只比西汉王朝短了十来年。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东汉的外戚、宦官轮流坐庄,把朝政搞得那么糟糕,这个朝代为什么还会维持那么长时间呢?其实东汉除了有外戚、宦官,还有许多世世代代都当官掌权的大家族,人们称之为“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有权、有钱、还有文化,也有为国家尽忠、为道义呐喊、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生信念。他们在朝廷里参与国家决策,在朝廷外左右着地方管理,势力很大,人脉很广。如果说,外戚和宦官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虫,世家大族就是支撑着帝国大厦的柱子,是东汉王朝的稳定器。

东汉后期的世家大族,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家。一家是弘农郡的杨氏家族,人们称之为“弘农杨氏”。中学语文课文里面有一篇《杨修之死》,在这篇文章里的主人公杨修,就是弘农杨氏的家族成员。杨修丢了性命,表面上看是聪明过头,让丞相曹操不愉快,实际上是他狂放自大不把曹丞相放在眼里,因为他是弘农杨氏的子弟。

东汉世家大族的另一个代表,是汝南郡的袁氏家族,人们称之为“汝南袁氏”。我们今天以汝南袁氏为代表,说说东汉的世家大族。

汝南袁氏的家乡是汝南郡汝阳县,在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一带。查一查家谱,汝南袁氏在西汉时期还真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西汉末,有一个叫袁良的人,专门研究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的一类《孟氏易》,学问不错,经过别人的推荐当了个小官,后来又在乱哄哄的东汉初年当了一名县令。不过,从东汉中期开始,汝南袁氏就飞黄腾达,一发不可收拾。

袁良的孙子名叫袁安,这个人智商高,情商也高。他继承了祖父的学问,又因为稳重踏实有威信,在县里面谋了一个“主簿”的差事。主簿,主要负责县里面的人事管理。《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说,有一次,袁安到州里面去出差,州里的一名官员委托他把一封书信捎给县令,袁安拒绝了,他说:“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意思是说:如果您的书信和公家的事情有关,那么应该用公家的邮递员来送达,如果是和私人的事情有关,让我这个主簿来传递不合适。袁安他这样的振振有词,州官也被镇住了。按照东汉的体制,州管着郡,郡管着县,袁安连上级的上级的面子都敢驳,可见他是一个公正无私又有胆量的人。

后来,袁安升迁为楚郡的太守,奉命处理楚王刘英谋反的特大案件。他发现有很多案犯其实是冤枉的,就向上面报告了这个情况,于是400多名无辜者被释放了,袁安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地方调到朝廷做官。到汉章帝、汉和帝的时期,他先后担任司空、司徒,他敢于同骄横跋扈的外戚窦宪做斗争,树立起很高的威望。也正是从他这一辈开始,汝南袁氏的地位急剧上升。

袁安的儿子们里面,最有名的一个是袁京,一个是袁敞。两个人都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学问——《孟氏易》,袁京他写了30多万字的研究心得。这个袁敞就更厉害,他自己学得好,还有不少学生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习《孟氏易》。腹中有家传学问,脚下有父亲打下的根基,袁京、袁敞兄弟的仕途顺当了很多。袁京做官做到了蜀郡的太守;袁敞在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了司空,就是三公之一。

如果说袁安是第一代,袁京、袁敞是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时候,汝南袁氏更是茁壮成长。袁彭在地方上做过太守,在朝中做过光禄勋。袁汤在汉桓帝的时候,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做了个遍,还被封了侯。袁盱也在朝廷中做官,外戚梁冀倒台后,袁盱奉命收缴梁冀的官印,可见他也是一个正直的官员。到第四代的时候,袁氏的势力有增无减。袁逢在汉灵帝的时候当了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更是厉害,当过司徒、司空,还当了皇帝的老师——太傅。

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级别最高的官员。太傅则是皇帝的老师,地位比三公还要高。袁氏从袁安算起的四代人,每一代里面都有当过“三公”的,所以后世称之为“四世三公”。算得再细一点,四代里面有五个人当过“三公”,所以还可以称为“四世五公”。汝南袁氏中还有不少成员担任过九卿、太守,地位比三公略低,但是也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官。

那么汝南袁氏为什么官运亨通呢?《后汉书·袁安传》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袁安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派他去物色一块合适的墓地。袁安走到半路,遇到三个书生,书生们听说他正在找墓地,就指了一块地方说:“安葬在这里,世世代代都能做大官。”说完就消失了。袁安觉得很神奇,就把父亲安葬在那个地里面了。结果真的像三个书生预言的那样,袁家出了好多大官,运气好到摁都摁不住。大家觉得这个说法靠谱吗?没错,这个说法肯定不靠谱,真正的原因,还应该从东汉王朝基本制度里面去寻找。


世家大族的家学、家风

东汉这个王朝对儒学是非常重视的,要想做大官,首先就得学好儒学。儒学有《诗》《书》《礼》《易》《春秋》五门,每一门下面又有好几类,都学通了不容易,所以不少家族专门学习研究一种儒家学问,世世代代传下去,这叫做“家学”。《孟氏易》就是汝南袁氏的家学,第一代的袁安、第二代的袁敞、第三代的袁汤,都是凭着这门功课上的优异成绩,慢慢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所以说,世家大族首先得有文化,有了文化,有了可以传家的学问,才具备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做大官一定要有学问,有了学问却未必一定能做大官,因为衙门不是学校。所以,只有那些既有学问又有办事能力,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袁安就属于这样的人。袁安为汝南袁氏家族开了个好头,慢慢形成了以《孟氏易》为核心家学,以严谨厚重为特点的家风,以及刚直不阿的官风。这就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当了大官,就可以向朝廷推荐官员,被推荐的人当了官,就成了“故吏”。当然,要对举荐的人,也就是举主感恩戴德。有学问的人当了高官,很多人跟着他来学习,就成了弟子门生。故吏和门生就是部下和学生,他们对举主和老师的忠诚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帝。像汝南袁氏这样的世家大族,由于世世代代担任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东汉末的袁绍、袁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独霸一方的乱世枭雄,就是因为他们是汝南袁氏的子弟。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都是东汉豪强大族的代表。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他出生于南阳豪族,他的开国功臣们多数也出自豪强,可以说豪族是东汉政权的统治根基。可是大大小小的豪族兼并土地,蓄养宾客奴仆,收留依附的贫农,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它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还对地方的政治甚至朝廷的政治进行干预。因此,当皇权衰落,朝廷控制力下降的时候,豪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

东汉末的时候,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分布在各地的豪族势力和军阀势力合流,东汉的立国基石变成了王朝的掘墓人。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琳海峻涛

    这个专辑的内容和名字似乎有点不搭。想听的好多内容都没有。

    长臂猿123 回复 @琳海峻涛: 讲的太简单了,跳跃跨度太大,比如西汉,只讲了刘邦、刘彻、贺光、刘贺几个人

  • 长臂猿123

    讲的太简单了,跳跃跨度太大,比如西汉,只讲了刘邦、刘彻、贺光、刘贺几个人

  • 空谷幽兰susu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