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郑崇选: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系统论述,我们要将其放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审视,从而理解相关概念的提出背景。“文化自信自强”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提炼和继承,同时又是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化发展的全方位擘画、整体性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美好生活,文化浸润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这是新时代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也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由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理解这一目标?
郑崇选: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最为核心的愿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虽然是一个从十八大就开始强调的重点任务,但在当前提出来却更具历史意义、更具充分条件,同时也更为迫切。
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人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进而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
主持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应该怎么做?
郑崇选: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进行了充分阐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经验进行了综合吸收和传承创新,比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线,就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这些被历史证明的有效建设经验,为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发扬既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以及当前意识形态的极端复杂性,提出了基于新时代文化发展实践的新经验,比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些极具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的文化建设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其中有哪些重要论断和新提法?
郑崇选:这五个方面的任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路径的整体部署,包括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价值取向、社会基础、两大支柱和对外传播等五个方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各个面向,既有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更有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路径。
具体到五个方面,有不少重要论断和新提法,比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这些重要论断和新提法是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准确研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文化之强盛,铸强国之志、圆强国之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使命,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夙愿的根本要求。
(内容来源:上观新闻)
讲的不错
不错
每天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