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人口首次迎来负增长!该怎样看待这件大事?

1月19日中国人口首次迎来负增长!该怎样看待这件大事?

00:00
06:26

【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0.60‰,人口减少了85万,全国首次迎来人口负增长。


这个消息一出,在媒体上炸开了锅,我看到不少人又开始渲染焦虑情绪,核心论点就是“中国人口红利见顶,经济增长面临压力”。

图片

大家讨论的重点也都放到了促进生育的政策是否管用上,大有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只能靠人口的感觉。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担心的是未来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接受人口到顶的这个事实,去寻找下一个属于我们的增长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不认为“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很多人将其归结为人口红利,确实,有大批高收入的人口存在,消费市场必然巨大,经济自然活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不是助力,全球人口众多的穷国大多保持长期贫困,超过10亿人口最终脱贫,是举世瞩目的壮举,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人口数量过多,是中国在发展中最终克服了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发展的条件。


全球人口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了中美,其他十家都不太富裕。美国人口3.3亿,占世界人口比例是4.17%,但GNP2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4%左右。日本人口1.2亿,占全球1.6%,但GDP4.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5.1%,仅次于中美。可见规模和人均创利水平同样重要。按中国现在的体量,即使人口数量下降,只要人均GDP上去了,上升空间依然很大。


而且,就像施展老师强调的,中国经济有超大规模性,但核心是产业完备,而只不是人口众多。国家太小自然不易做到产业完备,但超过一定人口数量,产业能否完备就和人口数无关了,所以光强调绝对人口数量是不可取的。


其次,即使有“人口红利”,也注定无法长期享受,因为人口的高速增长早已被证明是无法持续的,走向停滞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996年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Dudley Kirk),统计了1880年至1960年间的各种研究和数据,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论证。


简单总结就是,大部分国家人口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死亡率快速下降,并不是出生率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出生率会慢一步走低,而且一旦下降就很难改变,直到某个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人口就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人口转变模型”。事实也一再证明这个理论的有效性,无论是西欧、北非还是东南亚,1996年后的人口变化都呈现了相似的路径。


各种促进生育的措施不能说无效,确实很难逆转这一趋势,所谓的“人口红利”再好,也总有消失的一天。

图片

第三,科技才是今天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


人口下降不可避免,也的确是件必须关注的大事。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的普及,我们的改革红利也无法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了。就像企业需求第二增长曲线一样,即使人口下降了,要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在人均GDP上下功夫,去找到发展的新动力。


在我看来这个新的增长点就是科技创新。


二战之后,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科技究竟为人类创造了多少的价值,却很难定性。


在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认为技术变革创造了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也有其他研究认为贡献在28%左右。


无论多少,大家都承认技术变革是生产力永久提高的唯一持续动力,也是经济长期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想必都有感触,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动车,中国的产业发展正是受益于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


从给别人做外包制造,到自己搞各种互联网模式创新,最后如今发展出自己的电动车产业体系,经历了学技术、用技术,直到在电动车上终于开始尝试创新技术和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

这些还只是技术创造的新机会,看看最传统的农业,你更能看到技术的力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数据,2000年全球农业用地就已经到顶,但粮食生产能力却还在增长,到了2018年农业用地基本没有变化,粮食产量却上涨了三分之一。


显然守着传统资源、靠着人多内卷必然不会是这副光景,抓住新的技术变革才能抓住未来。

最后,未来是一个智力竞争、产业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单纯的人口数字。


人口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和产业发展相匹配才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因为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规模不匹配,出现过2000万待业人员,好在改革开放后各种产业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全球经济的大体系中,才让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是教育红利得以释放。


眼下新的科技变革正在一个接一个发生,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这些新兴产业早就不是靠人口数量就能堆起来的,需要的是更多的智力人才,是培育这些新兴产业繁荣的方法,是教育创新,是产业创新。


这方面我以前也分享过不少,年初还和大家谈过中国培育芯片产业的一些思考。


简单说,新兴科技产业崛起的今天,产业竞争的关键不再是一两家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集群协作的能力。


这方面,美国硅谷从一群互联网小企业相互成就变成互联网科技产业中心,中国依靠智能手机产业链和制造能力,培育起的电动车产业生态,都是很好的例子。

图片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抓住下一轮增长,与其担心人口下降85万,不如多想想,如何为新兴科技生态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何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市场成为未来的巨头;多想想,如何让中国1000多万应届毕业生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多想想,如何在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智力劳动的时代,让机器人帮助人类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人的创造力共同推动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实现“创新红利”和“机器人口红利”。


简单地把中国经济增长归结为“人口红利”,以为仅凭多生孩子就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负责的懒惰行为。与其纠结于所谓的“人口红利”,不如去拥抱新的技术变革,在新的产业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成熟,我们最后可能也会发现,人口只是一个数字,技术创新才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reenwishes

    来来回回就这么几句,王老师辛苦了

  • 承冀

    老师本期节目的,前提是只要人均GDP可以上升… …

  • Greenwishes

    忽悠

  • 王zhijie_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