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一讲来讲一个特殊的人物,叫“杨朱”。杨朱跟孟子生活在一个时代,孟子骂过杨朱,说杨朱自私自利,就是禽兽。不过杨朱当年的观点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咱们只能看到孟子攻击杨朱的话,看不到杨朱本人的辩解。但是《列子》这本书里有一章叫《杨朱》,用杨朱的名义讲了很多观点。这到底是不是杨朱本人的观点,咱们很难知道了。也许是杨朱的观点,也许是列子的观点,也许是魏晋人的观点。咱们为了方便,这里就说成“杨朱说了什么什么”。
杨朱的观点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只为自己考虑,只追求享乐。 杨朱有他的道理。咱们上一讲说,《列子》认为人不能对抗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又是无情的,没有任何道德标准,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永恒的道德,不存在终极的目标。人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自然地生死死,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人生就没有意义。在《杨朱》这一章里,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虚无主义的情绪。
杨朱说,人很少有活到一百岁的。就算是能活到一百岁,那他的童年时光和晚年衰老的时光,也要占去了人生的一半。晚上睡觉的时间和白天荒废的时间,又要占去剩下时间的一半。病痛哀愁劳苦、失意忧伤惊惧,这些负面的情绪又占去剩下时间的一半。那你说,人生还剩下多长时间?人这一生里能够怡然自得,心中没有一点焦虑的时间,只不过是短暂的刹那。
不仅快乐的时光很短,而且人生最后的结局只有死。列子认为,人活的时候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你到底是贤明还是愚昧,到底是尊贵还是卑贱,你自己做不了主。死这件事你就更做不了主了。哪怕是皇上、是圣人、是哲学家,想不死也不行。不管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干了什么,最后都是死,然后身体腐烂、发臭、消亡。用杨朱的话说,就算你是尧舜,你死后也是一堆烂骨头;你是夏桀商纣,死后也是一堆烂骨头。那么等到大家都是烂骨头的时候,谁又知道你生前的区别呢?
您可以感觉到,《杨朱》有着强烈的虚无主义的情绪。一切人生的终点都是死,都是化为虚无,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那还有什么事是有意义的呢? 那就只剩下追求眼前的快乐了。《杨朱》里有一段话讲养生之道。说所谓养生之道,就是要放纵欲望,有欲望不要控制。比如你看见了美色,不能闭眼睛不看,因为这样做会遏制了视觉的敏锐,这不养生。你要想吃好吃的,不能看见美食忍着不吃,因为这样做会遏制身体的安乐,这不养生。你要是想放纵娱乐,也不能忍着不玩,因为这样会遏制你的天性,也不养生。养生之道就是想怎么吃怎么吃,想怎么玩怎么玩,可劲儿折腾。我这么折腾,哪怕只活一天,这也是养生。如果我自己束缚起来,遏制自己的欲望,悲悲切切地活上十万年,这也不叫养生。
您听着都新鲜,对吧?养生之道就是往死里折腾?好比说我借上贷款,跑到娱乐场所挥金如土,别人问我:“你干嘛呢?”我回答说:“我养生呢!”——这都不像话。可是这就是杨朱的人生观,极端的享乐主义。这听起来很荒诞,但是也是有讲究的。冯友兰先生指出来,满足欲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人不可能满足所有欲望的,必须要在众多的欲望中做出取舍。比如你想满足口腹的欲望,那你就没法满足健康长寿的欲望。你要想满足表达的欲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就有人会讨厌你,你没法满足被人喜欢的欲望。
那么,杨朱是怎么选择的呢?杨朱选择的全部都是肉体的欲望:看好看的、听好听的、吃好吃的。为什么这么选呢? 冯先生认为,这是因为肉体的欲望是眼前最近的快乐,立刻就能满足。也就是说,杨朱认为近的快乐最重要,远的快乐不重要。说白了,就是及时行乐。
但是这么做会有问题啊,光想着及时行乐,将来要付出代价啊。可是杨朱认为,追求享乐就是应该不计后果。《杨朱》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继承了祖上的万贯家产,结果他不经营家产,就是花钱。什么亭台楼阁、锦衣玉食、娇妻美妾,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有他想吃的东西,哪怕远隔万里,他也得弄来。有想去的地方,哪怕跨过千山万水,也得去。结果他花着花着发现,手里的钱这辈子花不完。他不干了,怎么办呢?往外送钱。他就使劲送钱,认识的人送,不认识的人也送,最后全国的人都收到他的钱了。等到他六十岁了,身体不好了,也玩儿不动了,干脆把家里所有的财宝、美女全都送出去。结果一年的功夫,把财产全都送干净了。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已经没钱买药了,去世以后也没钱安葬。还是全国的老百姓凑钱安葬了他。这种人咱们叫他什么啊?应该他叫“败家子儿”。可是杨朱却说,这个人是“达人”,活得通达,他的德行超过祖先。杨朱认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说,杨朱认为人就应该趁着活着把钱都花没了,为了享乐不计后果。
要是仅仅是败家也就算了,不计后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会把自己的命折腾没了。比如一个人光顾着眼前的吃喝玩乐,那身体肯定好不了啊。那杨朱怎么看待死亡呢?
冯友兰先生说,死亡的问题对于享乐主义者很重要。因为人类只要担忧未来的死亡,就不能尽情享受眼前的快乐。所以所有主张享乐的哲学学派都要教人不怕死。比如古希腊有个哲学流派叫“伊壁鸠鲁学派”。这派人又叫“享乐主义”,他们也是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享受快乐。伊壁鸠鲁就很重视死亡的问题,他要开导人不怕死。伊壁鸠鲁说,死这件事情其实是和我们是无关的。因为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我要知道一件事好或者不好,我得感受它,但是死了以后我就没有感受了,所以我不能说死不好。伊壁鸠鲁这套说法从逻辑上说,有它的道理。因为“死”其实就是“我不存在”,而“我存在”和“我不存在”是冲突的,一件事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我存在”和“死”是冲突的,所以“我”和“死”无关。这是伊壁鸠鲁的逻辑。
虽然伊壁鸠鲁这么说有道理,但是咱们还是得尊重生命。因为伊壁鸠鲁是在静态的时间里论证“我”和“死”无关,如果我们把“我的存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死就是这个过程里终结的一个点,那么“死”和“我存在”就是有关的。所以伊壁鸠鲁固然有他道理,但是咱们不能偏听偏信,还是要尊重生命。
再说杨朱,杨朱也要开导别人,认为死这件事不重要。杨朱的理由是,这个世界是不变化的,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都一样,那活那么久干嘛?活来活去都一样嘛。这个理由的说服力就没有伊壁鸠鲁那个强了。但是咱们中国人对死亡的思考一贯都不深入。孔子说了,“未知生,焉知死”,不关心死后怎么样。后来中国人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那是魏晋才开始的。但是魏晋的人其实也没有把这事想清楚,所以前面说刘伶老说“死即埋我”,就是因为这件事他没也想清楚。等到后来佛教传入,佛教可以解释死亡。因为佛教有神话的部分,比如六道轮回之类的。有了这套理论,中国人对死这件事就找到了解释的方向了,也就不需要太复杂的思考了。所以咱们今天看杨朱的思考比较简单,但是放到中国哲学大背景下看,思考到这个地步也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杨朱主张极端的自私。这种观点肯定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可是杨朱却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按照他的人生观活着,那世界就能实现和平。他的主张可以救天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咱们下一讲再说。
当今的社会,信仰迷茫,拜金主义,杨朱思想盛为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