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名士02】究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竹林名士02】究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00:00
13:15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一讲说到,竹林七贤过的是快意的人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种生活让人很羡慕。但是他们过的恐怕不是最理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很痛苦的。 这一点可以从哲学上说清楚。


前面说过,魏晋玄学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服药派,比如前面说过的何晏、王弼,一派是饮酒派,也就是竹林七贤。可以笼统地说,这两派人的哲学思想都偏向“老庄”。但其实还可以具体分成两类。服药派的哲学思想偏向老子。饮酒派的哲学思想偏向庄子。因为老子和庄子的哲学趣味其实是不一样的。老子和庄子都讲“无”,但是相比之下,老子对于“无”看得更重一点,《老子》大量的内容就是在讲“无”、讲“无为”,讲什么都不做。庄子虽然也讲“无”,但是整体风格是活泼的,他是热爱生活的。庄子的书里有一股热爱生活的激情,总想突破现实的阻碍,总要飞得更高、更远。可以说,老子一个人更安静,庄子人更热情。


王弼、何晏,他们比较喜欢坐而论道,他们就比较安静,就偏向老子。竹林七贤喜欢大哭大笑,不愿意被规矩束缚,比较像庄子。在哲学上也是这样。何晏、王弼比较喜欢谈论“无”。竹林名士更喜欢谈论“自然”。比如阮籍写过一个《达庄论》,里面就说“天地生于自然”,就不是天地生于“无”。嵇康说“越名教而任自然”,讲的也是“自然”。 


这里就有问题了。竹林七贤这么喜欢抒发自己的感情,有感情都不憋着,那人们抒发的所有感情是不是都是“自然”的? 比如说仇恨也是一种感情。我看见别人比我有钱,我恨。这显然不“自然”啊。再比如我爱美好的事物、爱花花草草,这好像很“自然”。那我应该爱到什么程度?我应不应该痴迷?我太爱这个东西了,这个东西没有了我痛苦死了,这种程度的爱对不对呢? 


比如阮籍邻居的家有一个女孩儿,长得很好看,还很有才华,结果不幸去世。阮籍很喜欢这个女孩,因为这个女孩代表着人间的一种美好。阮籍不认识人家,人家也不认识他,结果阮籍听到女孩去世就跑到女孩儿家,跑那儿大哭一阵,哭完走了。这就是典型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想哭就哭。问题是,阮籍这么伤心是对的么?按照庄子的哲学来说,其实是有问题的。 因为庄子讲“齐物”,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那还有什么美好还是不美好呢?前面讲过“沉鱼落雁”的故事,庄子说了,人类觉得这个人是美女,动物看了觉得是妖怪,所以人间不存在美和丑的区别,这就叫“齐物”,那阮籍觉得漂亮的姑娘就是好的,丑的姑娘、笨的姑娘是不好的。这怎么“齐物”呢?庄子还说,天地如熔炉,人是被天地锻造的金属,人类被天地锻造成什么样都是很开心的事,生死不过就是天地造化的循环,没有区别。如果真这样的话,女孩死了有什么值得哭的呢?如果严格按照庄子的哲学来看,竹林七贤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其实不“自然”,不“齐物”,没有达到庄子理想的哲学境界。 


其实竹林七贤他们也明白这一点。嵇康写过一本《养生论》,在书里嵇康认为人应该“少私寡欲”,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应该清静守虚。他心里明白,纵情是违反自然的养生之道的,只是想控制自己也控制不了,所以竹林七贤内心大多很痛苦。阮籍特别痛苦的时候会独自驾车,不管有没有路随便往前走,一直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停下来嚎啕大哭,哭完了回家。这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了。


因为竹林名士抵御不了痛苦,所以他们都喜欢喝酒。喝酒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逃避痛苦。咱们今天有一个成语,说一个人喝酒是为了“浇胸中块垒”。 胸中好像有土堆一样,憋得难受,我要用酒把这个土堆浇塌了,用酒平息心中的痛苦。这个喝酒“浇胸中块垒”的典故其实说的就是阮籍。是别人评价阮籍,说阮籍喝酒是为了“浇胸中块垒”。阮籍有一个称号叫“阮步兵”,因为阮籍当过步兵校尉。他其实不喜欢当官,据说是因为听说有个步兵营中的厨房里,有好酒三百石,于是他就主动要求去当步兵校尉。当官就是为了喝酒。


更夸张的就是刘伶,刘伶更爱喝酒,他还专门为喝酒写了一篇文章,叫《酒德颂》,论证人必须得喝酒。他认为喝酒可以让人暂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酒他喝出哲学高度了。还有一个叫王忱的,他不是竹林七贤,但是也爱喝酒。甚至一醉是连月不醒,喝多了也是光着身子到处跑。王忱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三天不喝酒,就会觉得“形神不复相亲”。这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说喝醉的人能够达到“神全”的境界,喝多了从车上掉到地下,虽然会受伤但是摔不死。因为他已经忘却外物了,在车上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在车上,掉到地上的时候也不要知道自己在地上,碰撞的时候不知道恐惧,所以他受的伤比较少。庄子这么说可能是个比喻。庄子的意思是,连喝多了的人都能达到神全的状态,那么靠自然之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圣人,那得多了不起啊?庄子这个喝醉酒的例子其实是个铺垫。可是放到王忱这样的醉鬼的嘴里,这段话就变成哲学依据了。喝了酒,什么都分辨不出来,就可以达到“神全”,达到哲学的高级境界。


但其实这只一厢情愿,喝酒不可能达到更高的哲学高度。否则后来的中国思想家就不应该再搞中国哲学了啊,改成“中国酒学”就行了。 朱熹讲学,一人先发一瓶二锅头,说:“咱们的哲学不用讲,咱们都一口闷了,你们就都体会到了。”这不像话。喝酒可以暂时让人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但是这和哲学没有关系,喝酒也不可能让人超脱,人还是会很痛苦。所以刘伶出门喝酒的时候,会让一个仆人扛着锄头在他的后面跟着,他跟仆人说:“如果我喝死了,你就地就埋我。”表示不怕死。但是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放达。真正的放达不需要时时刻刻做出一个姿态,告诉别人我不怕死。刘伶越强调他不怕死,越说明他心里放不下死。说明刘伶心里其实想不开,还生活在痛苦和焦虑里。这说明竹林名士的喝酒,肯定不是哲学的出路。 而且纵情喝酒如果发展到极限,还会走向一个极端的哲学流派,享乐主义。咱们下一讲就来看一看,魏晋时代的享乐主义是怎么回事。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享乐主义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其实是非常严肃的哲学。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北雨弈

    除了竹林七贤外,孙登也可以算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 平安圣十字123

    找不同😏😏😏😏😏😏😏😏😏😏😒😏😏😏😏😏😏😏😒😏😏😏😏😏😏😏😏😏😏😏😏😏😏😏😏😏😏😏😏😏😏😏😏😒😏😏😏😏😏😏😏😏😏😏😏😏😏😏😏😏😏😏😏😏😏😏😏😏😏😒😒😏😏😏😒😏😏😏😏😏😏😏

  • 狐狸妈妈讲故事

    竹林七贤,也内耗不轻😂

  • 平安圣十字123

    抢沙发😁

  • 墨语l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