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纽约学校封了ChatGPT!改变不了未来每个人都要用AI!

1月16日纽约学校封了ChatGPT!改变不了未来每个人都要用AI!

00:00
04:55

【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去年底,ChatGPT火了之后各种关于AI的争论就越来越多,最近这把火终于烧到了教育和学术领域。

图片

这段时间,先是1月4日,纽约市教育局担心AI工具不利于学生教育,封禁了全市学校网络访问ChatGPT的权限。


接着没两天,1月6日又有报道,世界顶级的国际机器学习会议(ICML)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生成论文投稿。


双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也都挺有道理,纽约教育说AI快速、自动生成答案和文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ICML说AI生成论文存在版权隐患,内容也不靠谱,目前不能算作研究人员成果。


可惜的是,在我看来这些理由都是他们面向新技术,为了维护传统体系做出的徒劳尝试。未来AI必然会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工具,这场变革甚至有可能让我们见证一次科研、创作的“文艺复兴”,再次目睹18世纪各种通才涌现的辉煌岁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今天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规律的又一次重演。


去年7月,我在科技特训营里分析过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到具体的产业应用中之后,产业层面的各种新应用新公司会层出不穷,在这个新技术导入社会的阶段,总会对传统秩序造成破坏,引发各种争议和波折。


回顾人类历史中各种新技术都经历这样的“技术恐慌循环”。


收音机,今天都觉得过时的玩意儿,你可能想不到当年也引发过恐慌和争议。1922年,收音机在美国推出时卖出了6000台,第二年销售量一跃增长到了150万台,在这之后70年的时间里,收音机会危害下一代的声音就没有断过。


1935年,美国儿童研究协会就在谈论收音机可能让儿童上瘾的问题;1998年,纽约时报还在谈一样的话题(广播会伤害我们的孩子吗?广播时代节目的争议,Does radio harm our children? The controversy over program violence during the age of radio)。很多当初对收音机的担忧,和今天对AI的忧虑也是一模一样,信息不准确,太容易让年轻人获得,都是当年热议的观点。


如今纽约教育局强调的“AI不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收音机、计算器出现后不允许学生使用一样,方便的其实是老师出题和管理,并不是完全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部分传统学术、教育机构对AI的批评只会越来越多,但这只能延缓学生和学术研究享受新技术的红利,反而会让那些早早用上并且早早用好AI的人变得更加厉害。

图片

这也就是我第二点要谈的,AI技术会为我们带来创造力的又一次“文艺复兴”,更会让每个人的能力被进一步放大。


18世纪有时候会被称为最后一代通才的时代,那时的科学家、艺术家往往都在很多领域有所建树,一个人同时擅长数学、物理、化学,文学、绘画、音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跨领域的知识相互启发,又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创意和创新。


关于创新的不少研究给出了这背后的原因,一个人掌握的两个专业领域距离越远,相互提供新的创意、引发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只是随着人类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文化体系越来越复杂,一个人一辈子能搞懂一个领域就是很厉害的专家了,要同时搞懂两个完全不想干的领域,还要能融会贯通,提出创新的方案,可谓难上加难。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通才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人类的创新、创造只能靠不同领域的人相互协作。所以创业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花时间找到弥补短板的合作伙伴;科研界经常搞各种大会促进大家交流,也是希望能随机碰撞出新的火花。


今天的AI技术变革却给出一个全新的解。


当AI从人类已有的数据中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它自己就可以是某方面的专家,相当于你随时都能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沟通联系,相互启发,不但能弥补自己的短板,还能让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


这方面在艺术领域已经崭露头角,随着AI绘画技术越发成熟,绘画能力会越来越不重要,普通人用上AI绘画就能释放自己的创意,创造出各种有趣的作品。


艺术家未来要想被人记住,比拼的就也不再是单纯的画工,更要在艺术风格上取得创新才行。

这种趋势下,更丰富的艺术形态、更多样化的审美风格一定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带来艺术创作的又一次繁荣。


在科研界也是一样的道理,当AI可以自己完成蛋白质结构的分析、预测,科学家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找到背后的规律,发现新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图片

这种时候还一味禁止使用AI,只会让用上AI的人走得更远,获得更多优势。与其思考怎么禁止新技术,更该思考的是新技术变革会带来怎样的新未来,我们又该如何适应?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莫尔强

    论点没毛病,但论据是不是有些问题?禁止用AI生成学术论文,难道禁止错了?

  • 思考者Slider

    通才 = 增大 跨界创新的几率

  • 听友449957667

    中国这方面啥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