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正在陆续召开地方两会,部分省份已经发布了2022年经济发展的预测数据。从部分数据来看,不少地区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尤其是一些经济大省,真正挑起了稳经济的大梁。
其中,广东省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
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从2022年7月开始,中央就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22年8月16日,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在深圳召开。会上,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六个经济大省相关负责人作了发言。
如今,近半年过去,这些经济大省“大梁”挑得如何了?
信心度提升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考验前所未有。尤其是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如何提振市场和企业家们的信心非常关键。
2022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这也是希望经济大省能够挑起大梁、担起责任,给市场和企业家们以足够的发展信心。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六个经济大省的角色的确非常重要。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这六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左右,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这些省份的基本盘稳住,就能给中国经济起到“领头羊”和“压舱石”的作用。
当时,各经济大省就纷纷表态,要积极作为、勇挑大梁,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广东表示,全力以赴推动三季度经济有较好的上升,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浙江提出,下半年要确保GDP增长6%;四川提出“拼经济”,力争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省制定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在六大领域研究谋划了90条政策措施等。
总之,这些经济大省都在积极给市场主体更大的支持,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稳定就业和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2022年浙江接续出台稳经济38条、79条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4000亿元以上,兑付涉企政府性补助补贴资金1088亿元,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2233亿元。国有单位减免房租8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2万户。
半年过去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制造业回暖,海外“抢订单”,一片热火朝天。
公开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五年跨过三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浙江省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冲击和挑战,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6.6%。
重点是,这些经济大省的经济回暖提升了市场和企业家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度。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过去五年净增608万户,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7家、五年增加六家;2022年浙江省净新增市场主体74.9万户、增长14.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6%。
制造业回温
投资、消费、出口常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2022年我国外贸“成绩单”,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外贸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我国外贸“成绩单”中,经济大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受疫情影响,出口遭遇重创。经济大省稳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稳外贸,各省为此出台了稳外贸政策。
2022年,江苏省陆续出台“跨周期调节稳外贸14条”“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16条”“外贸保稳提质12条”等政策措施,畅通货品出入境通道。
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开放型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前11个月,江苏省外贸进出口五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
例如,江苏扬州全市2022年外贸出口集装箱同比增长13.55%。2022年扬州全市港口企业克服疫情等多重困难,坚持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两手抓,各项数据稳中有升。
其他几个经济大省同样表现不俗。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8.9%,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的外贸总量已连续10年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近日,浙江省商务厅厅长韩杰介绍,2022年,浙江预计外贸进出口、出口增速将保持两位数以上,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度居各省前列。他表示,“2023年,浙江还将继续全力拓市场抢订单,全力稳存量扩增量,切实发挥好外贸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外贸的增长背后其实是制造业的回温。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经济大省基本也都是外贸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面对困难挑战,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4%、全球近4%的江苏就不断锤炼实体经济这一“看家本领”,借助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坚持系统化推进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统计显示,2022年前10个月,江苏实际使用外资2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同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在2022年启动实施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53.46万辆和50.46万辆,产量同比增长210.2%、销量同比增长192.2%。
《2022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5.53万亿元,比2021年增加5.6%,有1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是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领头羊,带动着整个行业以及产业链的发展,是全省制造业、区域经济企稳及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制造业的回暖拉动了投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山东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2.1%,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项目16395个,增长4.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项目0.7个百分点。一项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度山东省制造业投资拿地50强企业拿地金额115.48亿元。
创新力驱动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敢:“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其实对全社会释放出了两个明确的信号:一是发展的信号,二是创新和改革的信号。
2022年底,几个经济大省在表态要挑大梁时均提出了科技、高端产业、数字经济等与创新驱动有关的关键词。广东省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省提出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经济大省的创新优势明显。2022年前三季度,山东、广东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30%,分别达34.1%、35%,浙江、江苏则分别达17.8%和14.9%。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沿海经济大省新注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企业数量相当于全国49%;知识产权数量相当于全国57%。
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最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2022年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5%、29.5%。制造业大省浙江不遑多让,2022年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6%和10%。
作为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至41.2件,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五分之一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江苏省还在2022年启动了三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大批“数字产业化”独角兽企业。
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河南也将创新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针对盾构机、新能源、智能传感器等12个行业领域里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河南牵头成立了12家创新联合体,地处河南省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每年的科研投入四亿元。河南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304亿元,增长15.6%。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大省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从海外“抢订单”,到全球招商,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带动下,经济大省的创新潮涌,活力迸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