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女性价值观开始转变,她们希望在职场上取得更大成就,拥有更多发言权和决策权。碍于婚育是女性就业、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选择晚结婚,结婚后不生育或延迟生育。职场女性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劳动就业的双重角色,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让职场女性感到巨大的体力和精神负担。由于价值观的不同,部分女性选择以家庭为重,完全退出职场或放弃职场晋升,这不利于激发女性的生产力;另一部分女性选择以事业为重,推迟婚育时间,这会加剧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因此,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女性发展、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加入《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同月,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积极推动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述文件对反就业歧视、保护妇女健康、支持生育哺育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保障女性职工劳动和社会权益的责任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行政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实质性促进女性就业、职业发展和创业,必须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首先,配套实施生育支持措施,适当提高职场婚育女性补贴水平。《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有专家建言放开“三胎”的同时应建立生育奖励配套政策。《决定》中也提出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具体措施。解决好职场女性育儿的后顾之忧,是促进女性就业、创业的基石。
其次,建立职场女性帮扶机构。女性在怀孕和生产期间,伴随着生理、心理及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产后抑郁尤为高发。全职母亲在回归职场前,也容易陷入焦虑、自卑、迷茫的状态。可由行政部门牵头,公益组织协办成立职场女性帮扶机构,帮助疏导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并指导女性在回归职场前做职业岗位匹配规划,明确求职目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对标岗位需求提升自己相关能力。目前深圳市已开展产后抑郁筛查,并逐步建立起“产后抑郁社康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精神专科医院”转诊的绿色通道。海南省政协提案提出开设“产后抑郁症”帮扶热线的建议。
最后,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打破封建传统思想。有调查显示,目前女性职业主要分布在行政/后勤/文秘/财务/会计/审计等岗位,技术岗位男性占据主导。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涌现出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的陈薇等一批批巾帼英雄。为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中提出了一系列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的专项支撑政策,要切实用好政策、发挥效力。在政策利好的同时,女性自身应强化主体意识,破除僵化认识,建立“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观,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坚持不懈,为事业和理想奋斗终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