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澎湃新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回归“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只是代表防疫模式的切换,要确保社会向每个人所期望的正常化回归,依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个体的适应和调整,到市场主体发展预期和信心的恢复,再到社会治理的更迭优化等等,无不需要时间和更多系统性的社会行动。在全国性感染高峰到来之前,确保“乙类乙管”回归“平稳有序”,更是还有“硬仗”要打。当前,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北京青年报:“防重症”是关键
新型冠状病毒经过三年的变异,致病力已经大大降低,对人体的伤害也与疫情刚刚发生时完全不同,有条件对管理等级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管理等级不等于放松管理,乙类乙管也不是放任不管。所不同的是,管理的重点需要转变,管理的范围需要调整,管理的手段需要优化。特别在感染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防重症”工作,是新的政策条件下的重中之重。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重症人数也会随之增加,医疗机构的接诊压力会快速加大。因此,如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安排,对各大城市都是考验。此外,随着“两节”临近,返乡人员大幅增加,对农村医疗的考验也在增强。如果农村医疗机构不能配备一些能力较强的医护人员,一旦重症人数增加,也会出现问题。县级医疗机构应该未雨绸缪,避免出现医疗资源供应不上的情况。
新京报:一个标志性的结束与开始
打开层层阻隔的小区,打开层层加码的地区阻隔,打开各种严格的入境措施……“打开”的姿势有差别,时间节奏也未必一致,但一切显然大不一样了。当你行驶在熟悉的车流中时,当你轻松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时,当你早些年曾经熟悉的这一切又都回到身边时,相信你一定能觉察其不易,并由此,对过往3年的艰难跋涉深深致意。当下的疫情防控并没有画上句号,而是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仍需以科学态度审慎对待。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否出现新的变异,也需有关部门密切关注,跟踪研判,综合评估。无论如何,饱受疫情折磨的人们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机。这是渴望正常生活的人们所乐见的,也是人们一定能够抵达的寻常美好。
北京晚报:不变的是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最高要求,也是终极目的。调整为乙类乙管后,要让公众特别是特殊群体享受到方案所带来的益处,切身感受到在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的优势。方案要求,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加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康监测,对于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指导协助有重症风险的感染者转诊或直接到相应医院接受诊治。针对风险准备方案,尽最大努力防范可以预见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特别是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让“乙类乙管”管好、管用,就一定能保障调整平稳过渡,早日迎来回归正常的那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