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黄维兵团:中野七大纵队司令全都参战,为何说陈赓是头号功臣

歼灭黄维兵团:中野七大纵队司令全都参战,为何说陈赓是头号功臣

00:00
19:39

歼灭黄维兵团:中野七大纵队司令全参战,为何单说陈赓是头号功臣

歼灭黄维的战斗,是淮海战役三大艰苦战役之一。另外两场,分别是碾庄圩消灭黄百韬兵团,陈官庄消灭杜聿明集团。

消灭黄维兵团的战斗是最复杂、最变幻莫测的。刘邓首长把中野当时能调用的七个纵队全都压上了,手中已无预备队可用,以至于毛主席亲自命令华野,要粟裕必须手里留着五个纵队,作为打黄维的最后总预备队。

回顾歼灭黄维兵团的全过程,虽然中野七个纵队都参加了这场大追击、大包围的战斗,但似乎最出彩的是四纵,七个纵队司令员中,也数陈赓功劳最大。

一、

干脏活累活的中野

要准确地给中野七个纵队司令的功劳定个位,首先得知道战略形势。

不同于华野的集中用兵,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前,中野的兵力极其分散,几个纵队分驻几个不同的区域,与国军华中“剿总”兵力呈犬牙交错之势。

可以说,从1948年初转出大别山以来,中野一直干得都是脏活累活,不出彩,但特别磨人。大家回忆一下,除了陈赓与华野陈唐兵团合力攻克洛阳之外,哪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吗?

不要说与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诸战相提并论,哪怕是沙土集这样的小仗,论名头之响亮,都比中野高。

但中野也实实在在地打着呢。像豫西牵牛,豫中歼灭整三师,包括王近山六纵以一对一,一个纵队的兵力硬吃康泽一个绥靖区(实力相当于一个军)的襄樊战役。从兵法上讲都是极其高明的战役。毕竟是在刘帅手下嘛,强将手下无弱兵。

中野仅仅十几万的兵力,南至襄汉,北至郑开,西起南阳,东至安徽,撒得到处都是。任何一个高明的统帅,都不愿把兵力分散开来。但是没办法,中原自古四战之地,我军可任意选择进攻方向,反之敌亦然。所以就打成了这个样子,宛如一盘豆腐摔到地上,零乱纷纷,不知中心何在。

所以到1948年9、10月间,粟裕向中央建议发动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迅速向徐、蚌集结重兵,中原及华东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中原野战军的七个纵队也急剧转换节奏,进入集中作战的状态。

陈赓率四纵和其他几个兄弟纵队从豫西杀到郑州一带,又受命东进安徽,到蚌埠一带准备割裂徐蚌之间的联系。一时间,缥缈峰前云头乱,各纵都忙得不可开交,累到无力。

各位想一想。中野当时有什么实力?过黄泛区时各种扔扔扔,重炮全丢光。进大别山半年时间天天转圈,无根据地无补给无后方无兵源,部队越打越少。火力少兵力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贯彻淮海战役总部署,各种飞奔,打得都是两面受敌、抢点卡喉、死扛硬顶的脏活累活。部队能不忙能不累能不乱?我们子弟兵也是血肉之躯。

越是乱局,越见人之高下。

刘帅不愧是中野定海神针,在乱云飞渡之际,作出了飞兵宿县的决策,抢占了位于华东、华中、徐蚌之间的战略要点,既可以南阻蚌埠之兵援徐州,又可西阻华中之兵援徐州,更是给处于极度纷乱的中野各纵指出了一个具有聚焦意义的作战方向,大家以后不用乱了,知道往哪走了吧!

对刘帅来说是考验,对各纵队司令来说也是。

虽说有一个方向了,但仗该怎么打?兵力该怎么部署?哪些问题是关键问题?

纵队司令们如果研究不准,一通乱干,那是要吃大亏的。

四纵司令员兼陈赓在这时发挥出抢眼的表现。

二、陈赓把黄维揣摩到了极致

陈赓虽然围着河南省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天天横戈马上行,但脑子也在快速旋转,并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什么关键呢?敌帅。

打仗终究是和人打的。摸清敌帅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决定了你的仗要怎么打。

虽说有的道理讲以不变应万变,但你碰上张灵甫还是胡琏,打法是不一样的。猛烈对轰的打法能制得住张灵甫,对狡猾多智的胡琏却不一定好使。

陈赓以区区一个纵队司令员的身份,盯上了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

十二兵团是1948年8月刚成立的。这个兵团共辖4个军,十八军、第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除了八十五军是汤恩伯曾经带过的,其余三个军都是陈诚的铁杆部队,十八军是陈诚起家的老底子,第十军、十四军都与十八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常理,陈诚的部队就该让陈诚最得力的干将来当这个兵团司令。理想的人选非胡琏莫属,因为他当过十八军的军长,是陈诚多年来心腹中的心腹。

但尴尬的是,十二兵团这几个军一直在华中作战,名义上由白崇禧指挥,白崇禧虽然不会干涉陈诚系统军长以下的干部任用——这其实是国民党诸大佬之间的一种默契,桂系不干涉蒋系,蒋系也不过多插手桂系,同理适用于晋系、西北二马、云南滇系及粤系等等。但把十二兵团的各个军列入华中“剿总”指挥,这是蒋介石定下来的事情,白崇禧就有权调动这些部队。

兵团司令非同小可。蒋介石的心腹宋希濂已经担任了十四兵团司令,你再让陈诚的干将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华中部队一共就三个大兵团,两个全是蒋家的,我白崇禧还要不要活了?所以白氏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十二兵团司令。

蒋介石很为难。据黄维回忆说,蒋介石派人去上海当面询问正在治病的陈诚的意见,陈诚当时刚从东北回来,十二指肠溃疡发作了,半是治病半是躲责任一直在医院里不敢出来。陈诚提出一个人选,如果胡琏不行,那黄维也可以。

陈赓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得知这一情况,向邓小平分析说,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几人之间互有心病,胡琏同时受白、何、顾三个大员的抵制,而黄维与顾祝同关系还算不错,有陈、顾两人的支持,黄维出任司令的可能性极大。后来果如陈赓所料,黄维作为一个缓冲氏的人物出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胡琏则任副司令。

陈赓得知黄维当司令后非常高兴。他与黄维同是黄埔一期生,黄维在黄埔军校时籍籍无名,才能很平庸,虽然懂一些军事知识,理论方面还算可以,但实际带兵很一般。在黄埔一期同学中,他的才能远逊于杜聿明、宋希濂等人。

陈赓还向邓小平汇报,说黄维打仗比较呆板,受领一个命令轻易不会改变,这样我们便可以提前在他前进的线路上阻击,把有限的兵力放到大致的方向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伯承从豫西到达前线指挥部后,陈赓再次强烈要求,就按之前侦察来的情报,把几个纵队的兵力逐次放在十二兵团即将向徐州进发的路线上,层层堵击,尽可延缓其进兵速度。

刘邓首长本来还担心,如果敌人不按蒋介石规定的路线走,嫌那里有河流阻碍装甲车队行进,直插东南进入安徽可怎么办。经过陈赓一再劝说,刘邓首长定下决心,就把几个纵队沿几条河流逐层配置,给黄维来个守株待兔。

黄维是什么反应呢?

大众对陈赓大将的说法有一定误会。陈赓是何等人物,军事水平之高不用多说,黄维在他眼中是个拘泥科条的呆子,但那只是相对而言。

对普通人来说,黄维也称得上一员合格的将军。他毕竟是黄埔一期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差也差不到哪去。黄维从土木系发展起来,从旅长到师长再到军长都当过,整编十一师和十八军的主官都做过,如果是个呆子,哪能给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当主官呢。

只不过他性格中有一股子愚忠的劲头,对蒋介石的命令执着到不敢、不愿也不想质疑。

比如蒋给他下的命令中,十二兵团向徐州进发,从河南东南部出发,途中要经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和浍河,一共七条河流。

这对重兵集团无疑是噩梦般的线路,为什么不能直接向东,进入安徽后到津浦线沿铁路北上呢?因为远,而且刘伯承提前把宿县占了,可能不太好走。这条路线虽然过河多,但好处是近,而且中野兵力不在这里。

黄维就认了这个死理了,中了邪一样地走上了所谓的“捷径”。

陈赓的分析准确命中了一切。

三、预判之神

试想,如果我方没有把敌人主要将官的作风特点分析出来,不提前做功课,以中野仅仅7个纵队的机动兵力,在四处皆可走的黄淮大平原上,根本无从防御,无从打起。

正是陈赓的分析,帮助刘邓首长进一步锁定了作战方向。

当然,单凭这个,还不能想当然地把所有功劳都放到陈赓头上。

陈赓自率四纵转头南下之时,就一直在加紧训练一种战法:阻击。

我军将帅各有各的特点,虽然大多数都会打仗,也经常打胜仗,但有的靠脑子,有的靠猛打猛冲,结果一样,过程却不一样。正是这个过程,把一众开国将帅分出了高下。

陈赓是为数不多喜欢搞战术战法研究的。客观地讲,这不是陈赓天生就有的作风,我军将领中但凡出身黄埔军校的,大都比较重视战术,其他两位有名的,参见东野101和徐向前。

陈赓的视野很开阔,预见到接下来的战役中野实际居于辅助地位,既然是辅助,重点就不是像打洛阳、打宛西、打襄樊一样,重点不是怎样吃掉敌人,而是挡住敌人。

在山区打阻击战相对容易,有地形可以利用。但在平原怎么打呢?没有坚固的依托和有利地形,只靠人力吃亏。于是陈赓抓住有限的作战空窗期,在四纵中开展了一场阻击战训练和准备。

我们看一段《陈赓传》中记录的原始资料:

陈赓指出打好阻击战的关键有三:一是地形观察与阵地选择;二是阵地编成、火力配备与工事构筑;三是兵力使用和战斗指挥。

陈赓要求在阵地选择上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干部必须亲自观察与研究有战术意义的地形,在此基础上再确定火力配置和部队部署;二是工事构筑应按由主要方向到次要方向、由制高点到一般地形、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三是干部要亲自负责,细密分工。

关于阵地的编成,他认为最有力的阵地是据点式、集团式,有纵深,由许多小的阵地组成的大的环形阵地。火力点应是低伸交叉的、侧射和远射相配合,活动、固定与弹性相结合,直射与曲射相配合。

在兵力使用和指挥上,他要求防御阵地应当有1/3到1/2的机动兵力,准备出击和作补充力量。

这些预判可谓件件精准,都练到了点子上。在后来阻击黄维兵团最重要的一场战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四、激战南坪集

有没有提前准备,结果是不一样的。中野一纵是第一个赶到战场的,匆忙之下打了一场没有准备的沿河阻击战,结果吃了大亏,没有取得预定效果。

一纵也是英雄部队,战斗力没得说。赶到涡河北岸后,把兵力沿河分开,全面阻击黄维兵团。这是1947年南下以来中野部队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打阵地防御战,部队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选阵地,只靠一股猛劲硬拼,作战目的就是死死拦住敌人,不让他们过河。

怎么能拦得住呢!

冬季的涡河水位比较浅,很多地方可以徒涉,不好设防。黄维又是初遇强敌,精神集中,派出最强的十八军,携带渡河器材和工兵实施渡河。

一纵打得非常吃力,处处都是敌人,处处想防却处处漏风。一纵本来想阻拦三天,但打了一天就支持不下去了。刘邓急令一纵撤出阵地,放敌人过河。

涡河东北面是北淝河,地面很狭窄,不利于兵力展开,刘邓遂把防御重点放在浍河南岸。浍河最有利的渡河点在南坪集,陈赓四纵正在那里严阵以待。

黄维想不到的是,四纵内部正在发生一场小小的争论。

中野司令部给四纵的命令是,沿河北岸防守,守南坪集左右共30里的防线。

但陈赓改了,只守南坪集一地,其余30里基本不管。而且部队不是扼守北岸,过河在南岸构筑阵地。

11旅不理解,认为这样既违背上级命令,也不好打。万一敌人听说我们重兵在此,绕道走别的地方了呢?

陈赓认为,以他对黄维的理解,此人在没有受到重大打击之前,决不会更改行军路线。

至于为什么只守南坪集而不守其他地方?因为南坪集有一条公路,这是蒙城至宿县唯一的公路,敌人有大量重武器,公路是他们行军第一选择,他们必然会选这里。

再就是兵力投入的问题。

四纵是中野头号满额主力大纵队,辖四个旅(中野当时尚未全部完成旅改师,旅实际相当于其他野战军的师级单位),只在南岸放一个旅,这不是找死吗?

陈赓这回瞪了眼,叫你打你就打,哪那么多条件。

这层意思陈赓没有说。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在南岸完成阻击任务,而是以少量兵力在前方,构筑三角形阵地,采取前方少配置、纵深多配置的兵力分配模式,逐次杀伤敌人接近的兵力。并用这种前后衔接的阵地,对抗敌人的坦克突击战术。

笔者多说一句,这种战术在东野、华野、西野都没有出现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劣势火力对抗敌人优势火力尤其是装甲部队的以弱抗强式打法。

东野火力比国军猛,华野惯用的是猛冲和泰山压顶,西野的敌人火力比较垃圾,所以只有陈赓探索出这样的战术。

但是几年后,这种战术在另一个战场出现过:抗美援朝。

什么叫才华横溢?看看陈赓大将!

当然这样的战术探索,一半是从中野一纵在涡河的失利中汲取来的,不能说是陈赓个人智慧所致。

那十二兵团怎么打的呢?

基本按照陈赓设计的模式打的。

黄维还按照过涡河的兵力,让十八军冲头阵。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指挥20辆坦克进行冲锋,妄图一阵猛冲就撕破四纵阵地,把共军碾死在浍河南岸。

但是打着打着发现不对劲,共军一线兵力很少,一打就后缩,然后利用两翼阵地进行杀伤。尤其是反坦克战术运用的非常妙,爆破手往前运炸药包,不知道走的什么队形、什么路线,就是打不着。

为什么?四纵爆破手比别人跑得快吗?不见得。这是提前训练过的结果。陈赓专门命令部队组织了爆破训练,除了基本操作,还专门把运送炸药包这个环节强化训练了,据相关资料看陈赓甚至把运送炸药包的和爆破手进行细分训练了,两个效果:用最少的人员牺牲把炸药送上去,用最快的速度把炸药包引爆……

一个纵队司令员,格局大到能把你家兵团司令长官的人选猜中,细心又细到把爆破手训到这个份上,你还怎么跟他打!!!

杨伯涛用涡河上同样的办法猛冲了一天,打残了两个团,硬是冲不过去,心里拔凉拔凉的。

一个旅硬顶国军一个整军,还灭了他们两个团……

黄维二十多年后撰写回忆录,对这个地方的共军作出了最高评价:解放军有力之一部。

到了晚上,杨伯涛不甘心,派工兵在上游选点架桥偷渡。

没想到居然偷渡成功了,赶紧绕过来到南坪集北岸一看,共军居然撤走了……

怎么回事呢?

陈赓达到目的了,打了一天,不能让11旅继续在南岸当肉盾,撤到北岸再打,连同上下游南岸布置的少量兵力也统统撤到北岸。

陈赓手中还有三个全须全尾的大旅,在北岸再拖黄维三天一点问题没有。再拖三天,中野另外几个纵队,包括华野支援的几个纵队也都来了,到时候就热闹大了。

杨伯涛渡河之后,发现苗头不对,北岸并不是空无一人,而是共军设置好的袋形阵地,就等着你来钻了。

杨伯涛赶紧回去和黄维商量,这么个打法,就算把口袋阵冲破了,再往前走也是步步遇阻,不能再这么不见南墙不回头了,难道非有碰死才后悔吗?

在众将的竭力劝说下,黄维终于动摇了,撤离浍河南坪集,直接向东南转进,希望通过固镇的国军据点与蚌埠国军接上头,再通过津浦路北上。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此时快速脱离中野部队,还算有得救。但在撤退的方式上,黄维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黄维命令四个军交替掩护撤退。什么是交替掩护?就是处于撤退中的几个军事单位,互相替对方断后,以保证全军安全撤离。

这从军事通例上讲属于正确操作,但要讲究时机场合。如果不怕敌方围困,不赶时间,这是最安全的做法,可以避免某一个单位被敌全歼。

然而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黄维这样做,他必须以最快时间脱离战场,才能躲开中野几个正在赶来的纵队的包围追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决策失误呢?根本原因是陈赓打得太凶了,一天就打残十八军两个团,让黄维、杨伯涛等人误以为对面是中野全部主力。

如果弄清楚对面只有陈赓四纵加九纵一部分人马,远远弱于十二兵团,还搞什么交替掩护,十八军独自断后足矣。陈赓固然可以依托阵地顶住十八军,但要说运动中硬干,不一定占便宜。

交替掩护的愚蠢操作,引发十二兵团的大混乱,十八军、第十军、十四军被俘的军长、参谋长回忆当时情景,异口同声吐槽这个命令毁了十二兵团,本来十四军、八十五军两个军没有参战,直接向东猛逃,是可以避免被中野追上并包围的。

回过头来看,论七大纵队司令之功劳,以陈赓为第一等,诸君以为确然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86479041

    你这是在毫无表情的读课本吧??

  • 海龙轩

    合成音没意思

  • 听友200575698

    没有华野投入的十个纵队 中野很难拿下黄维 中野三个纵队只相当于华野一个纵队

  • 云湖海洋

    阻击战华野和中野都打得不错,战术用得好,东野阻击战是死顶死守。

  • 柳凝春

    挺好的书让你读的像赶火车,累的耳朵追不上,弃听了。

  • 厚道小游资

    死AI真恶心

  • 大漠孤烟_ad5

    你着急去殡仪馆吗?

  • 韭菜人群

    用_75音速还是快,听着累,

  • 1503723jfwp

    不要乱吹!中野比华野差的太多!

  • 风凌渡讲故事

    小哥,怎么变了,还是你吗?像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