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过上甘岭战役,后担任国防部长,两个儿子很优秀,皆成中将

他打过上甘岭战役,后担任国防部长,两个儿子很优秀,皆成中将

00:00
06:39

上甘岭战役中,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给了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两个选择,一个是打,另一个是撤退。

秦基伟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战斗,他说:“上甘岭战斗必须继续打下去,即使是打光了也在所不惜,15军坚决不撤退,誓死守住上甘岭!”

这就是秦基伟将军的作战风格,无论战斗情况多么恶劣,他也绝不轻言放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不仅在打仗中有勇有谋,能打胜仗,而且在教育子女上也丝毫不落于人后。

他的三个子女皆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两个儿子和女婿成为了中将,女儿虽没走他的老路,但也在商界做出了一番傲人成绩。

秦基伟出生于1914年,湖北红安人。生长于国家动乱之际,看多了底层人民的挣扎求生,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对国家有用之人。

1929年,年仅15的秦基伟加入了红军,从此开启了他戎马一生的战斗生涯。1932年,秦基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组织安排他休息,但是他坚决“不服从命令”,硬生生的拖着伤体翻山越岭跟随部队进入四川。

因为当时红军缺医少药,秦基伟又没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导致他右小臂伤口恶化,烂了一半。但是,这一路上他却从未喊过苦和痛,就连组织上给他安排的担架都被他拒绝了。

1937年,在临泽县城,他仅带着一个警卫连、一个妇女独立团以及一些机关干部人员与兵力多于我方数十倍的敌人激战三天三夜后,率领队伍突围成功。由于战况激烈,秦基伟的四根手指不幸被子弹削伤,他浑然不觉,将全部心思放在战斗中。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率领15军的战士们与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激战43天,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近代世界战争史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我国国防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他是我国著名的“神将”,同时也是周总理口中的:“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也是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

秦基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文化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他一有时间就会学习。

他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写日记,在一开始知识储备量不足的时候,他都是将写好的日记拿给有文化的同志看,然后请他们指教。

无论是否在战时,只要有空隙时间,秦基伟都会将自己当天的工作情况、作战情形等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分析,再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写得多了,思考多了,问题也就多了。而问题多了,说明他的思维更加开阔了。

秦基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后,也逐渐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开始研读《孙子兵法》,还写了三篇学习心得。

通过不断的学习,秦基伟也更能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刘伯承的“孙子兵法军事学的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相实践”的理论成果。

同时,他还将《孙子兵法》按照毛主席所写运用到实际作战中,效果颇佳。

这么多年来,秦基伟始终保持写日记的习惯。每一次换警卫员,工作交接时,老警卫员都必会郑重其事的提醒新警卫员一定要“带好日记本。”

后来,秦基伟的日记被汇编成《秦基伟战争日记》,共计78万字,其中写了诸多关于战争的事迹以及他在艰难的环境中的自我勉励,给我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秦基伟不仅是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在他的教育下,三个子女皆成人成才,在各自领域做出耀眼的成绩。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皆被授中将军衔,女儿也在商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基伟的大儿子秦卫江是我军第一个被授予了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曾任东部战区副司令员。

可谓“虎父无犬子”,上将父亲培养出了两名中将儿子,父子三人共同为了守护国家和人民而努力。

秦基伟儿女们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自然离不开父亲的教育。

秦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他参军到作战部队固然有自己的选择,但其中也有父亲的影响和要求。秦基伟要求他们兄弟俩儿必须从战士做起,从连队当兵开始。

秦天有一次要赴边境作战时,曾含泪对秦基伟说:“爸,我可能不能尽孝了。”

没想到却被父亲骂了一顿,秦基伟说:“你们这个小仗算什么,跟当年的我们根本没法比,你一个团长怎么能有这种情绪?”

正是父亲的“教训”让秦天很快醒悟过来,反思自己作为指挥员,这种情绪很不应该,很容易对部队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