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何在?美国A-10、俄罗斯苏-25仍然活跃,唯独中国强-5已退役

原因何在?美国A-10、俄罗斯苏-25仍然活跃,唯独中国强-5已退役

00:00
08:02

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和武器资讯,欢迎订阅关注!

在世界各国军用飞机装备序列中,攻击机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都大量保有此类机型,近期还直接投入了实战;另一方面,其性能确实比较尴尬,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形态和需求。以三大空中强国的实际情况看,俄罗斯苏-25近年来先后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参加实战,美制A-10虽已很少直接参与作战任务,但至今仍未退役;倒是国产强-5,已经于2017年彻底退出空军装备序列,结束了国内装备攻击机的历史。中国空军这种迥异于美俄的做法,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战术思想呢?

攻击机技术起源比较晚,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二战东线战场。在1939年,苏联基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的经验,推出了著名的伊尔-2强击机。苏德战争爆发后,伊尔-2很快投入战斗,其搭载的RS-82型火箭弹、400千克炸弹、7.62毫米机枪,能对德军轻型装甲车、无装甲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苏军飞速扩大产能以满足前线需求。到战争结束时,伊尔-2的总产量最终定格在36143架,这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数量最多的有人驾驶飞机,日后估计也很难再被超越。伊尔-2的产量之所以如此惊人,除了结构简单之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出色的性能。

早期伊尔-2主要攻击轻装甲或无装甲目标,对于中、重型坦克,除非炸弹或者火箭弹直接命中顶部,否则很难造成破坏性伤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伊柳申科设计局先是在伊尔-2上换装37毫米机炮,但很快发现其射击精度不佳,不过随后问世的PTAB反坦克炸弹解决了这一问题。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首次批量装载PTAB出战。苏军强击航空兵第291师第61团的6架伊尔-2,一次出击就消灭了德军15辆坦克,随后的5天高强度攻击更是将摧毁数量提高到惊人的422辆。苏军统帅部对这一战绩表示怀疑,经过调查后也确实存在问题——至少有40辆坦克被摧毁而未被统计在内。

PTAB炸弹由此一夜成名,伊尔-2也真正成长为“坦克杀手”,并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畏惧不已的“黑死神”。当然,作为一款专注对地攻击的低成本强击机,伊尔-2在产量巨大、战绩突出的同时,本身遭受的损失也不言而喻。在总计36143架伊尔-2中,有10759架伊尔-2在在战斗中损失,其中被高射炮击落的数量最多,达到4679架,被对手战斗机击落了2557架。可怕的损失表明,伊尔-2虽然在前舱布置了厚实的装甲,但相对笨拙的机身仍然使其很容易成为高炮或者战斗机的目标。

事实上,早期伊尔-2是单座设计,后来发现机身后方容易遭敌机攻击,因此临时在驾驶舱后方开洞加装了一名机枪操作手。这个位置没有装甲保护,只有一挺机枪,因为视野向后无法体验猎杀快感,甚至没有正式座椅,伤亡率还是前座飞行员的7倍,作战体验之恶劣无以复加。超强对地攻击能力加上高伤亡率,这就是伊尔-2作为强击机鼻祖的典型特征。二战结束后,伊柳申科进一步推出了伊尔-10作为后续型号,接替伊尔-2的作战使命,但当喷气式伊尔-40问世后,局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核武器的出现,使得美俄认为战争局势已经彻底发生变化。“如果一枚核弹不能解决问题,就一百枚核弹”,成为当时的基本理念。冒着巨大风险向前线投掷常规炸弹的强击机,被视为落后武器。唯有美国海军出于其现实需求,才开发了从A-1到A-7的舰载攻击机系列,但大部分也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可以挂载核武器。原本强击机应该就此没落,但越南战争改变了历史,美国海空军惊讶地发现,正如空空导弹在当时不能取代机炮一样,核武突击也不能取代常规对地攻击,强击机自此起死回生。

以越南战争的经验为基础,美国很快推出了著名的A-10攻击机,与此同时,苏联作为重要参与方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转身开发新一代强击机。只不过,伊柳申科设计局在这个空档期实在是熬不下去,改行研究运输机去了,苏霍伊的T-8原型机意外获得苏联空军青睐,成为后来的苏-25攻击机。现在看来,伊柳申科设计局无意中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在苏联解体后,该机构凭借伊尔-76运输机项目过得有滋有味。假如当初伊柳申科与伊尔-102项目战胜了苏霍伊T-8,日子未必有现在这么舒坦。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制A-10与苏制苏-25成为全球强击机阵营中的两强。其中前者在设计上极度强调反坦克作战,号称“每根毛都是为反坦克而生”,而后者的多任务属性更加鲜明,在对地攻击之外,甚至还有一定的空战和反辐射作战能力。这种区别的源头,是由于当时苏联陆军在东欧部署了上万辆坦克,美国需要A-10这种反坦克神器消耗苏军装甲部队。而苏联则需要面对北约由各式装备组成的东欧防线,苏-25更加追求灵活机动。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区别,结果导致A-10未能出口一架,而苏-25则长期活跃在全球。

自此,强击机的数十年发展路线已经基本勾勒完毕。作为一款大批量装备,将反装甲作为核心使命,消耗对手同时自身也必然面临巨大风险的前线装备,确实有其独特的技术特色。国产强-5自然也没有脱离这个技术范畴,而其诞生的直接原因,是外购伊尔-10在一江山岛登陆战中的突出表现。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强-5之所以能在一众航空项目中,成为少有地走完设计流程并批量生产的型号,主要还是因为其符合当时国内“以空间换时间”的国防战略。到80年代,强-5又衍生了诸多改进和出口型号,同样是以机动灵活获得买家青睐。

换句话说,强-5的技术水平虽然与苏-25相差很大,但作战定位却非常相似。原因在于,国内一开始对反装甲需求并不迫切,80年代面对北方装甲洪流时的装备差距,也不是强-5就能够解决的。冷战结束后,北部方向局势逐渐稳定,和其他方向则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不方便大规模运用装甲力量,使得我们大规模反装甲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强-5完全用作前线近距对地攻击机。到了2012年,最后一架强-5交付空军使用;2017年,空军最后两架强-5D正式退役,当年恰好也是歼轰-7A停产的时间。

从外表看,小巧灵活的强-5与相对笨拙的歼轰-7A并没有技术继承性,但实际上,歼轰-7A在中俄历年演习中,均是我军近距空中支援的主力平台。先天低空飞行性能有限,不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的歼轰-7A,在现代航空控制软件以及精确制导弹药的辅助下,基本能够承接强-5原本承担的任务。更何况武装直升机和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成熟,也使得固定翼战机的近距支援强度明显降低,歼轰-7A未必是空军最好的选择,但确实比从第一代歼-6基础上改造的强-5强很多。最重要的是,渡海作战始终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头号问题,强-5在外挂武器的情况下,航程非常有限,难以完成这项重要使命。最终,强-5在2017年见证了歼-16和歼-20的服役后黯然退却,前往战备仓库封存储备。

当下美俄A-10、苏-25依然活跃在一线,归根结底在于,双方判断依然有爆发大规模陆上战事的风险,这也是A-10分别驻扎在朝鲜半岛和欧洲平原的关键原因。相比之下,我国东、南方向的海洋以及西边的高原、山脉,使得国内中短期内无需考虑大规模陆上战争的风险。反而是东边跨海登陆和岛链突破作战的任务更加紧迫,但这种作战环境和态势之下,强-5进行战场支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从全球范围看,强击机被武装直升机、察打一体无人机所取代,我们也没有继续研发强-5的后续型号,国产强击机自此成为绝响,更多的还是时代因素。

不久前美国曾表示,正在培训乌克兰飞行员驾驶A-10,未来很有可能出现A-10与苏-25,在乌克兰战场遭遇的情况。这对互相对峙数十年的老冤家,终于要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一决高下,颇为令人唏嘘。而已经功成身退的强-5,终于可以放空自己作壁上观了。无论如何,曾经只能依赖“狂飙一号”威慑对手的中国空军,如今已经组建了以歼-16、轰-6K为核心,歼轰-7A为辅助的体系化空中打击力量,已经基本达到了“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目标。曾几何时,强-5的退役让人心生伤感,但从技术迭代和战力提升的角度来说,显然是件好事。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斯巴达他二舅

    语速太快了,听得一头雾水

  • 听友76702625

    rrrttttyy you have an

  • 斯巴达他二舅

    语速太快了

  • 19194

    emmmm

  • 19194

    调慢点儿

  • 听友76702625

    we can get the girls to see what we are looking like in our backyard or we could meet at our own table in r

  • 听友767026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