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孕产妇及儿童就医权益,不能因疫情打折扣

保障孕产妇及儿童就医权益,不能因疫情打折扣

00:00
04:21

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切实维护母婴安全,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和儿童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针对孕产妇和儿童的就医问题,《通知》对保障正常医疗服务、确保绿色通道畅通、优化门诊就医流程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明确提到:各级助产机构要保持持续运行,各级医疗机构对孕产妇及儿童等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拒诊、推诿或延误治疗等。

《通知》中的这些内容,精准回应了公众在相关问题上的隐忧。也为当前疫情防控态势下,孕产妇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此前,多地都发生过孕产妇或儿童因小区封控、核酸结果未出等原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导致严重结果的悲剧。如今,有关部门逐渐调整应对疫情的方式,也为特定群体就医问题带来了新的隐忧。

不论具体态势如何变化,在疫情防控中坚持“人民至上”,都要求有关部门采取切实行动,保障人民群众能正常就医。而像孕产妇、儿童,以及高龄老人、有基础病者等特殊群体,不仅身体相对脆弱,在就医时效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些群体需要就医时,无法及时得到安排,其后果不堪设想。

疫情发生之前,孕产妇和儿童的就医安排,一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本来就对这两个群体格外关注,有专门对口的医疗机构、科室、公共预算等;另一方面,面对紧急情况,医务工作者也普遍将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安全摆在较高的位置上。然而,疫情的发生,使得医疗机构不得不考虑院内感染风险,防疫工作也抽走了许多医院的部分人手。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医疗机构不得不在保障孕产妇及儿童就医权益和防范病毒传播风险这两个要求之间“走钢丝”,寻求安全的平衡。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一步没走好,就可能导致令人遗憾的事件发生。

当下,全城静默、社区封控等防疫手段越来越少见,有就医需求的孕产妇及儿童无法被送到医院的情况有望杜绝。但是,如何保障他们到了医院之后,能及时、顺利地得到救治,仍是一个复杂问题。其中,不得擅自停止助产服务、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推诿拒诊,是社会伦理与国家政策共同划出的“红线”,各级医疗机构都必须恪守,绝不能搞变通、打折扣。而在落实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安全与合理需求,也是医疗机构应当做到的事。

事实上,《通知》在为医疗机构划定“红线”的同时,也强调要关爱患者与医务人员。通过配备适宜、充足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内部检测,统筹调配人力资源,优化排班编组等手段,医疗机构可以在完成重点人群医疗任务的同时最小化医务工作者的感染风险,并保证他们得到适度休息。如果部分医疗机构的资源实在捉襟见肘,难以独自支撑,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关注相关情况,通过提供人员、物资支持等方式,确保医疗保障体系正常运行。

归根结底,要兼顾对孕产妇、儿童和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最能治本的方法,就是为较多承担这方面任务的医疗机构提供充足资源。希望随着《通知》的落实,各地都能统筹好相关工作,为就医者抚平焦虑,让行医者更加从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