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教育部发布通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为帮助部分考生解决赴考的实际困难,其中明确规定“做好有关考生借考工作”——“对于当前仍滞留在报考点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报考点确有困难的考生,可于12月8日上午8时至10日上午8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写借考信息并提交申请”。
这对许多进入“临考状态”却惴惴不安的考生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就在不久前,包括国考在内的多个考试都史无前例地推迟,让考生心里“打起了鼓”——由于疫情原因,大量考生无法来到原来填报的考点,参照近两年经验,考生需要提前熟悉考点所在地的防疫政策和要求,规划赴考时间和出行路线。事实上,这不但增加了额外的吃住出行负担,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万一到不了考点,一年或几年的努力岂不白费了?
教育部此举,不仅回应了大家的诉求,而且释放了浓浓善意。考研对许多人都是人生大事,相关部门不只要追求“如期考试”,而且要确保“应考尽考”,不让任何一位考生因疫情而“掉队”,以实际行动护佑每一位考生的梦想。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十条”的背景下,允许“异地借考”更显难能可贵。从表面上看,“新十条”让异地通行不成难题,考生滞留情况会大大减少。但随着社会面感染病例逐渐增多,也意味着考生可能要承担更高在路上的风险,通过“考生不动试卷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不确定性,体现的是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头的“一盘棋”思维。
事实上,无论从实践还是机制上,教育部门都已经做好了“异地借考”的准备。
实践上看,已经有不少地方作出尝试。就在去年12月,浙江省通过临时从全国和省内调卷,给400多名考生提供了异地借考,包括省内异地隔离需就近借考的228人,以及因隔离滞留在浙江省需借考的省外考生188人。此外,陕西等地也启用过异地借考模式。
机制上看,各地也做足了应急准备。不久前,教育部表示对疫情形势复杂的重点省份进行专项调度,其中就包括及时妥善处置疫情封控地区滞留考生就地参加考试。这次针对的不仅是“疫情封控地区”,而是面向所有存在实际困难的考生,可以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当然也要看到,一直以来考研考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其初衷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考试公平,这就对各地加强考试组织条件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充分做好提前工作,协调部署各有关省份和招生单位做好自命题试卷调配和标准化考场增设等,才能既保障相关考生顺利参加考试,也确保平稳施考、平安研考。
总而言之,考研异地借考,不仅是此前疫情影响之下的无奈选择,也可以变成相关部门顺势而为的主动选择。教育部门凡事多想一步、多做一点儿,尽最大努力为考生提供方便,更好地守护考试公平,就是助力考生实现人生梦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