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昙曜 | 13 白马识佛

高僧昙曜 | 13 白马识佛

00:00
13:00

13 白马识佛

天兴元年(398),道武帝调集民工上万人修筑灵丘道,此道北起平城,向东南经山(今恒山),出灵丘,沿水出恒岭,南抵中山,全长五百余里,是当时从平城通冀州的交通要道。兴安二年(453)五月,文成帝经由此道东巡。这是文成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巡幸,选择这条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成帝心中隐隐期待着能遇上正从中山赶来的昙曜。

文成帝的这次巡幸是法驾岀行,三十六乘马车前后相随,当真是气势非凡。平城令、代尹、太尉奉引,侍中陪乘,由奉车都尉驾驭。轻车介士,迤而行。羽林、虎贲们不时地发出喝喊,以振声威。喝喊声在山间回荡,激起远山的回响。年轻的皇帝乘坐在游观辇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他的大好河山,心中腾起一股一股的豪气。游观辇是专为天子行幸、巡狩所用,车辕呈龙形,车毂绘有美丽的红色花纹,车轮上有虬、虎、螭等形状的饰物。圆圆的华盖高贵艳丽,上面装饰有五色华虫、金鸡羽毛、蛟龙流苏,以及二十八宿、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等图画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是,此辇由十五匹马牵引,而这十五匹马皆白身红尾,雪白、朱红,相配相映,分外夺目。

仲夏的高原,山峦间郁郁葱葱。道路两旁更是古木参天,花繁叶茂,山涧里水流淙淙伴随着清脆的鸟鸣,有喝水的小兽抬头观望,然后惊慌地逃向远处。时时吹来的清风,让文成帝一扫多半年来激烈的宫廷内斗所致的紧张、疲惫与厌恶,让他的心情变得轻松舒畅,更加的意气风发。他早就传下命令,让羽林、虎贲时刻留意前方有无行脚的僧人,如有,马上向他报告。

队伍行进到嶂山脚下时,有羽林将急匆匆向文成帝报告,前方遥见一僧人向这边走来。文成帝一怔,“哦”了一声,脸露喜色。

“快!快带……不,快请他过来!”文成帝吩咐道,他有预感,这僧人一定是昙曜!

那僧人早发现了车队,这么大的声势,不是皇家出行又能是谁?但他并没有闪避,而且不待羽林召唤,径直向着文成帝的车辇大步走来。羽林、虎贲们神情紧张,都手握兵刃,盯着僧人的一举一动,像是随时准备出手。但皇帝没有发话,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文成帝远远看着走来的僧人,不由自主地下了车辇。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容颜。几乎是同时,两人都开了口:

下!”

“是曜师吗?!”

昙曜抢前几步,一撩僧服欲行跪拜礼,被文成帝制止。文成帝紧紧攥住昙曜的双手说:“曜师不必拘礼,连日奔波,你辛苦了!”

“多谢陛下厚恩,吃苦本是佛门弟子的功课,吃尽苦中苦,方得善果。臣愿吃尽世间苦,换得佛法复兴,换得陛下江山永固。”

昙曜的一席话让文成帝更为高兴,他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位僧人,高大的身材,略显清灌,穿一身宽大的僧服,一双玄色僧鞋,脚背露出白色的僧袜,肩头斜挎一个破旧但干净的小包袱,后背一顶草编斗笠。他的脸庞依然棱角分明,嘴角那道标志性的纹路似乎比几年前更深,因长途跋涉,挟数百里的风尘,整个人看上去有些憔悴之色。文成帝脑海里依稀浮现出这位高僧当年的模样。其实,昙曜出奔中山那年,文成帝才不过六岁,以前虽常在东宫见到昙曜,但毕竟年幼,记忆自然模糊。所谓浮现昙曜当年模样,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已。昙曜对文成帝的记忆则仍停留在一个顽皮的小孩子的形象上,时过境迁,眼前的文成帝已是翩翩少年,英气中携一股书卷气,眉宇间颇有乃父风釆,这让昙曜不由地想起了太子晃,内心感慨万端。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车辕前边那匹最威武的白马突然间打几个响鼻,扬头嘶叫数声,随即猛地一口咬住了昙曜的衣角!其余的十四匹白马紧跟着也同时仰头嘶叫起来。这声音比之羽林军的喝喊声更加激昂清越,仿佛绵绵不绝的江水一泻而出。

瞬间,人们都惊呆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谁也未曾见过,谁也未曾料到,连平日如狼似虎的羽林、虎贲一时也不知所措,僵立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些人的嘴巴张着,长时间合不拢。文成帝起先也大吃一惊,待要喝令制止,又忽然想起了什么,神色马上缓和下来,只微笑着静观眼前的一切。倒是昙曜自始至终镇定自若,任那马咬着自己的衣服,也不挣脱,那马就一直咬着昙曜的衣服不放。


也不知过了多久,马嘶声停息,四周猛然静下来,静得能听见人们的呼吸,能听见人们的心跳,时间仿佛完全凝固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骤然地,文成帝哈哈大笑起来,朗声道:“好,好,

好一个白马识佛啊!”

文成帝的笑声像一把利刃划破了平静,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人们一下子回过神来,僵直的身体重新变得自然,僵硬的表情重新变得生动。大家的脸上都现岀笑容。那白马终于松了口,喷着响鼻,用脸颊亲热地来回蹭着昙曜的衣服,像是在表达问候和敬意。

“白马识佛!”文成帝又大声道:“此乃吉兆,我大魏佛法必兴!”

听了这话,包括昙曜在内,大家都齐刷刷地面向文成帝跪下,山呼万岁,

齐声喊道:“佛法必兴!大魏必兴!”

白马与佛渊源已久。相传,天竺国有寺名招提,有一国王为利益驱使,欲毁此寺,当夜,有人便见一白马在寺内绕塔悲鸣,国王闻知当即停止毁寺,招提寺因白马之故保存下来,遂改称白马寺。另有传说,东汉明帝时,派遣蔡T音、秦景等人西行取经,历三十六国,抵大月氏。一天,蔡在大街上遇见两位天竺僧人,一名摄摩腾,一名竺法兰。蔡邀二僧前往中土传教,僧欣然应允,还专门用一匹白马驮着佛经与佛像,来到洛阳。明帝大喜,在洛阳城西建造招提寺供二僧驻锡,讲法译经,为佛教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表彰白马驮经之劳,将招提寺改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后被公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谓。《洛阳伽蓝记》评:“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

灵丘道上,昙曜与白马的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时人称之为“马识善人”。

文成帝下令,队伍不再继续前行,而是就近折转上山暂栖一夜,待圭次日即返回平城。在山上一座刚刚修缮好的大寺里,文成帝与昙曜彻夜长谈。谈话的内容无非是追忆宫中往事,感怀一些逝去的人和事,讨论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点是复法问题。昙曜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提出建议,文成帝则谈朝廷的有关政策、措施、规划……山这一夜,成为北魏复法的重要节点,也是昙曜人生的新起点。从此,昙曜被架上复法的虎背,骑虎难下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