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日寇悍然侵犯东三省,彼时家住山东乳山南黄镇的一名小学教师,因痛心于国难不惜投笔从戎,他就是抗战时期的“乳山名人”孙定国。
1910年,孙定国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为他取名孙儒熙,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九岁时孙定国进入本村私塾学习,因受教于清末贡生,所以他在古典文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天资聪慧的孙定国在进入兴仁学校之后,很快便成为了校园内的佼佼者,并以“半教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学业。为了谋生,年仅16岁的孙定国创办了一家私塾,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但当时的社会局势十分动荡,孙定国虽身在边远山村却心系民族安危。
“九·一八事变”后,孙定国下定决心投笔从戎,于1932年离开家乡前往海阳县,在当地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过孙定国的革命生涯十分曲折,1933年夏季,他先是加入了孙殿英的部队,但这支部队的军阀做派让孙定国决意离开。
1934年,他又辗转参加了国民党晋绥军,这一年他以“安定国家”为寓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孙定国,并一直沿用至1964年。同年,孙定国秘密加入“山西新军”,这支部队虽然名义上归属于阎锡山,实际上却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在“山西新军”期间,孙定国的军事才能初露锋芒,以优秀的军事素质和才能,从副官一路升迁至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定国在抗日将领彭毓斌的领导下,在对敌“肃清”行动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指挥才干。
孙定国的抗日身影,一直活跃在山西广大地区,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由中共领导的“牺盟会”,并意识到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完成他抗日的理想。1939年,29岁的孙定国率领部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决死一纵”,而他本人也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入党之后孙定国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全力以赴地执行党交给他的任务,而且在对日战斗中变得更加勇猛。1940年,在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孙定国率领一支7000人的部队,转战至晋东南太岳区,在该地区的战斗生涯,也成为了孙定国的人生巅峰期。
进入太岳军区后,孙定国继续担任“212旅”的旅长,后来因其在抗战工作中的贡献,升任为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在后期的工作中,他还兼任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副司令员等职。可以说在抗战时期,孙定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6月,经组织决定,将孙定国派往“马列学校”深造,在校期间他深入学习和研究了马列主义思想,毕业后留校任职。可以说从这一年开始,孙定国便结束了戎马生涯,摇身一变成为了学术性人才,建国后他还以渊博的学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哲学家。
孙定国在中央党校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时,创作了很多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并和另外两位同样来自山西的老革命,杨献珍、侯维煜一起组成了名震学术界的中央党校“三驾马车”。但这一切利好局面,在1956年康生恢复工作后戛然而止。
康生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大又自命不凡的人,他经常自诩为“理论专家”。他主管中央党校期间,起初对老乡孙定国非常看好,而且也有意拉拢他为自己所用。不过当他发现孙定国和杨献珍来往比较密切后,恼羞成怒的康生便将孙定国赶出了中央党校。
1964年,杨献珍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孙定国也被陷害成杨献珍的同伙,继而成为了重点批斗对象。后来陈伯达也加入了迫害孙定国的队伍,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侮辱孙定国是“冒牌哲学家”。最终身心备受摧残的孙定国,留下一封遗书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去世时候年仅54岁。
搬来我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