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法官和律师、当事人在街头席地而坐开庭审理案件的图片,引发关注。据报道,这一幕发生在11月23日的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口,当时审理的是一件民事经济纠纷案。
↑图据澎湃新闻
为什么要坐在街头开庭审案?原来,案件其中一当事方的律师团队从云南省其它州市赶往昆明参加庭审,但因昆明市疫情防控政策的突然调整,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和律师无法进入法院开庭。
对此事,多数网友都为这般灵活办事点赞,但也有一部分网友提出质疑,“在法院门口席地而坐,难免让人怀疑,法官是否能像在法庭里那般耐心、细致地审理案件,双方是否能像在肃穆的法庭中那样,如实地陈述事实、充分地发表意见?”
这样的疑问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担心的是,席地而坐会不会损害了法律的程序严肃性?更进一步说,以后大家是不是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创新,那不就“乱套”了。
据悉,该案是一件民事经济纠纷案,其中一名当事人表示,虽然免不了仓促和街头嘈杂的声音,但质证、调查事实这些程序都完成了,辩论是通过书面形式提交。而且,法官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简易灵活的方式处理案件,这也意味着,街头开庭审案不会成为今后的“常态”,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看似是一件小事,反映的却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坚守办事程序的正当、完整、严谨,还是应该强调办事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不久前发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已经指出,要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也就是说,看上去矛盾的问题,其实本来不该成为问题,为老百姓办实事和遵守各项防疫规定之间,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
疫情之下,有要求居民把自家大门钥匙上交一把,由防控人员从外面把门锁上,否则直接用铁丝封门的强硬作派;也有卖葱大爷因为老年手机不能扫码,按防疫要求无法进入农贸市场销售,管理人员自掏腰包买下了老人的葱的善意帮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道理很简单——坚持疫情防控,也要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就好像坐在街头审理案件,在保证办案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建立在为老百姓着想、给老百姓多一点方便的基础上,那么一些看似难解决的事,其实最终都能找到解决办法。席地而坐的街头庭审,“审”出的不只是人情味,还有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僵硬地死守规定,那么案件的相关人员该怎么办?是不是只能离开昆明,择日再来,变得更加麻烦?正如当事人所说,“法官应该受到的是赞扬,而不是被指责。”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的行为,应该被点赞。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