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陪诊师:穿梭在各大医院做起别样“导游”

90后女陪诊师:穿梭在各大医院做起别样“导游”

00:00
12:40

“咚咚咚……”医院的楼梯间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画面上掠过一位身穿棕色格子衬衫的女子身影,她脚步匆匆地跑向领取报告单的机器前。然而,她并非是患者或患者家属,她有着一种特殊的身份——陪诊师。

奔走在楼梯间的陪诊师小双

你听说过“陪诊师”吗? 陪诊、代取药、代问诊、代取报告,这是他们每天工作的日常。这是一个低门槛的职业,也是一个与情感紧密相连的职业,是患者的倾听者,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着最朴素真实的人间百态,扣动的是最抵达人心的那根弦。

然而,这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职业,不了解的人对这一行业嗤之以鼻,称他们是“医疗黄牛”。更有甚者,称他们专挣病人的黑心钱。“年纪轻轻的,你放着体面的工作不做,非要去干个跑腿,你不觉得丢人吗”,来自郑州的90后陪诊师小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责难。面对非议和不解,她也曾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与自己和解后,她选择坚定地走下去。

一场胃病引发的思考,辞去高薪工作成为陪诊师

小双从来没有想过,她会成为一名陪诊师。6年前,老家河南安阳的小双独自一人来到郑州,做小生意、和朋友一起创业开公司,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她在郑州摸爬滚打,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年轻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医院有什么交集,然而今年6月份,一场疾病的造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几天肠胃不舒服,上吐下泻的,吃不了东西,喝水都吐,我就去医院检查。我当时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的,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想着也不是大问题,害怕家人担心,也不想麻烦朋友,我就自己强撑着身体来回办理手续、输液、拿药。”小双静静地躺在床上,无助地望着药水一点一点滴下,小双忍不住红了眼眶。那段日子,她感到孤立无援,这种特殊时期的敏感和脆弱只有生过病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小双和干妈合照

病情好转后,她前往“干妈”家中休养身体。谈及“干妈”,小双介绍说两人是几年前在郑州认识的朋友。萍水相逢的两人对这段相差25岁的缘分惺惺相惜,“干妈”心疼小双,对她格外照顾。闲谈间,“干妈”提到自己前段时间也独自去医院做了胃镜,她知道小双工作忙,就没有告诉她,做完之后,麻药劲还没过,整个人就晕乎乎地走回家了。

讲到这里,小双眼前浮现出身高158厘米,体重只有70多斤的“干妈”独自一人走出医院的背影,她心里非常难过。“连身边最爱我的人都陪伴不了,知道自己忙究竟为了什么”,小双陷入了深深地自责。这时,她的脑海里闪现了陪诊师这个职业,第一次看到这个职业,是在一个短视频上。

屏幕里的女孩介绍说,自己靠陪人问诊,一天能赚几百块,除了时间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当时的小双觉得这个行业挺好的,赚钱的同时还能帮助到他人,但是自己并没有过多的想法。6月份住院的经历让她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感触,她开始尝试了解这一行业。考虑再三,小双下定决心从公司中抽身出来成为一名全职陪诊师。

奔波于郑州三甲医院,“陪诊师”背后的成就感

8月初,小双在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发布陪诊信息后,不一会儿,有一位客户联系到她,这是她的第一单生意。一位来自鹤壁的宝妈找到小双,希望她能帮忙异地取药。“当时心里很激动,同时也很忐忑,唯恐出了差错”,在整个过程中,小双和这位宝妈一直保持着联系,反复核对药物信息,等到安全送达后收到了客户的感谢和肯定,她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

小双视频开头的自我介绍

和别的陪诊师一样,有活儿的日子,小双穿梭于郑州的各大医院,每天很早起床甚至忙到没时间吃饭,陪诊、代取药、代问诊、代取报告,这是小双每天工作的日常。一次,她接到一位来自濮阳的客户代问诊的需求电话,这位客户的父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本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他,加上胰腺炎发作,身体疼痛难忍,当地医生建议转诊到省会医院。

小双听到后,心头猛地一紧,立刻动身前往医院。那天是工作日,医院里仍是熙熙攘攘,这里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身体抱恙的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按下工作的暂停键,来这里修葺保养身体。“以前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去医院,现在要天天和医院打交道”,小双混迹于人群中,熟练地办理挂号、问诊等各种手续。得到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后,小双第一时间和客户沟通。

这位客户和母亲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老父亲从濮阳赶来郑州。偌大的医院里,指示地标复杂多样,让初来乍到的他们陌生又慌张。有了小双的指引,他们顺利地入住到病房。安排妥当后,老两口激动地说着感谢,双手紧紧地攥住小双的手。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温暖、特别感动,“每当这时候我就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前前后后跑来跑去很累,但是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可以抵消我的疲惫感。”

帮患者挂号时的小双

相较于帮忙取药和代问诊服务,老年人的陪诊算是小双工作的重头戏。“一般都是老人的子女帮忙下单,他们因为工作等原因抽不开身陪老人去医院,又担心老人心疼花钱,就会让我去扮演他们的朋友,陪同父母到医院看病”,在小双看来,这是父母和子女间相互心疼的温情,她每次都很乐意去配合“演戏”。有次她接到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客户,下单的是老人的女儿。

帮忙取报告单的小双

老人头发花白,罹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她步履蹒跚,看到她后,小双立刻上前搀扶。从医院门口到门诊楼的过程中,小双一边跟老人聊天,称自己是她女儿的好朋友,一边把身体刻意向左方倾斜,给老人支撑的力量。那天的问诊十分顺利,她带着老人排队检查,取药的时候,她为老人找到视线内的长椅,让她坐着休息等着自己回来。结束后,小双陪同老人来到车站,老人欣慰地点头,向小双连连道谢。“做陪诊师以来,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我想这就是陪诊师存在的意义吧,既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又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安抚。”

扮起“临时家人”的她,曾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

小双踏入这个行业的时间不长,但短暂的几个月,她亲历了温情,也见证了很多的无奈。10月初,小双陪客户看完病,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她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时针已经指向了夜间11点。她走在医院空荡荡的连廊里,下意识地往回缩了缩脖子。恍惚间她看到不远处的长椅上躺着一位身穿单衣的老人。

小双放慢了脚步,轻轻地走到老人身边,老人缓缓坐起来,这时,她才看清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交流过程中,小双了解到,这位老人来自驻马店,还不到60岁,但是因多年风吹日晒,加上疾病缠身,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老人泪眼婆娑地望向小双,医院床位紧张,外面的宾馆太贵,她就索性躺在长椅上凑合过夜。老人说自己不想看病了,不想给儿子增添更多的经济负担,可是孙子还小,自己好想看着他长大。

小双告诉老人,如果有需要帮忙取药或者取报告,可以跟她联系,她可以免费为老人提供服务,说着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了随身带着的纸条上塞进老人手中。和老人分别后,小双陷进复杂的情绪里,迟迟走不出来,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将她包裹着。她能做的只有为老人提供微不足道的帮助,她多么希望有一天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端是老人的声音。但是小双并未等到,老人并未打起这个电话。

“这是一个感知人间冷暖的职业”,小双翻看着微信列表,置顶了上百个对话框,想起曾经接过的以悲剧收场的订单,泪水不自觉地滑落。入行不久的她,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从刚满月的孩子到耄耋老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面对报告单上一堆陌生数据和名词,她常常感同身受,“触碰到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了,就很难不共情”,小双略带哭腔地表示,很多个夜晚,她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每到这时就会想到放弃。

“陪诊师”这一职业在网络上也备受争议,面对非议和不解,小双也深深地陷入了自我怀疑,经历了那段至暗时刻后,她终于和自己和解。“有人不理解很正常,我的工作就是努力让患者看病更简单更安心,做自己就好。从事这个行业越久,越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小双淡定地说,那些未经历过生病时崩溃的时刻的“网络喷子”,又怎么会感同身受呢。这就是小双的性格,面对非议,她选择不过问、不理睬。

小双发布视频下的评论

在跑陪诊业务之余,她会翻阅各种心理学、医疗服务类的书籍,平时也会留意医疗科普类的视频。“陪诊师不需要有专业的医学背景,但是需要有与人沟通和共情的能力。陪诊师重在‘陪’上,比如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如何和不同年龄段的客户找话题,这些都是我需要慢慢学习的”,小双停顿了一下,认真思考后说,希望大家真正是出于热爱加入到这个行业,希望同行竞争的应该是服务和对客户的耐心与责任心,而不是所谓的“高薪”。

陪诊时的合照

每一次陪诊,和客户见面前,小双会详细了解对方的病情和诉求,她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陪诊流程和注意事项。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小双为上百位客户提供了陪诊服务。从第一次面对他们时的惶恐不安,到如今的淡定从容,她每天充实地忙碌着。

“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希望他们能够免去异地取药的奔波劳苦,也希望那些生病后敏感脆弱的人们,有了我的出现,能够分散他们的不安”,小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双信心满满地表示,这一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有一丝隐忧。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注意到这一新兴职业,并适时给出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家人支持吗?”面对正观新闻记者的提问,小双表示,起初家里人听说自己从公司撤出,独自一人做陪诊师时并不能理解,受亲戚们的影响,父母也对自己提出反对意见。但后来在她的解释和分享下,父母逐渐打消了疑虑,现在特别支持,逢人便说闺女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