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2:获得真理的方法

培根2:获得真理的方法

00:00
09:54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奠基人培根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培根的经典代表作《新工具》,前面我们介绍了,培根之所以把这本书的名称定为“新工具”,其实是在挑战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里面提出的“演绎法”,而培根在《新工具》中对演绎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归纳法”。那培根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方法,又是如何反驳过去的旧方法的呢?我们来看培根是如何一步步论证的。

首先,培根认为相对于自然的复杂性,人类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对大自然的认知也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自然远胜人的感官和理解力很多倍,我们所迷恋的一切沉思、揣测和解释都是似是而非的,离题万里,只是无旁人注意到而已。培根认为,大自然是非常复杂和广博的,而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少,是因为我们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出了问题。在培根之前,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知识和真理都来自于演绎推理,一切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少数的公理之上。培根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少数已知事物的精细演化,这个跟演绎推理的方法是相关的,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形式逻辑,也就是我们进行推理和论证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演绎法的特点是三段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比如:大前提是:所有的狗都有一条尾巴;小前提是:我家有一只狗;结论是:我家的狗也有一条尾巴。演绎法的特点是,我们所获得的结论都是确定无疑的。原因是推理中的大前提,是一个确定的公理或者说是一条真理,而且按照演绎法,结论是已经包含在大前提里面了,所以也是确定的。比如我家的狗有一条尾巴这个结论,其实已经包含在大前提的“狗都有一条尾巴”里面了,只是大前提中的一个特例,所以大前提是正确的,而且演绎逻辑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就必然是正确的。

但这样的推理方式的问题在于,它其实并没有扩展我们的知识量,只是更精细化了,就像培根说的:我们现有的科学只不过是将已有的东西进行精细组合与设置,并加以体系化而已,所以并没有发明创造,也没有什么新的成果产生。

所以,培根质疑,如果都按照这样的推理逻辑,那么我们的知识量就没办法提升,知识只是在无限“内卷”而已,所以培根说,这就是现在科学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于我们的产生知识的方法导致的,所以培根要颠覆传统的做法,提出一种新的产生知识方法或者说工具:归纳法。

举个例子,演绎法就像种下了一棵树,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根部长出来的,虽然上面枝叶看起来非常茂盛,但是毕竟只有一棵树,没办法长出一片森林。而培根说,大自然太丰富了,不仅仅只有一棵树,我们围绕着这棵树无限细分研究,所获得的认知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多去种更多的树。

培根对演绎法三段论的质疑,除了无法扩展我们的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培根认为三段论只是一种纯粹思维的推理方式,是一种基于概念的推理方式,虽然能获得确定的结论,但是并不能让我们把握事物本身。这其实就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也体现了培根作为唯物主义主义哲学家的一种实践精神。

培根理由是:三段论是由命题构成的,而命题又是由字词构成的,字词就是概念。但概念本身是含糊不清的,概念本身是从事实中草率地抽象出来的。所以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命题就是不可靠的。这好像跟我们的常识就不太一样了,我们通常会认为,概念是事物的精确反映,概念是确定的,甚至是完善的。

这种观念来自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比如现实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圆,没有笔直的直线,也没有完美的三角形,而且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柏拉图认为,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完美,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分有和模仿”了理念,而且还是一种不完美的模仿。

柏拉图说: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 比如木匠做床的时候,具体的床,是对木匠头脑中床的理念,进行模仿的结果,每一张床在形态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分有了的理念。总之,在柏拉图的哲学里面,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完美的,我们可以把理念的世界,看成是我们头脑中概念的世界。我们有“苹果”,“床”,“马”这样的理念,这些理念是完美的,而现实中的任何一个马,苹果,床都是有缺陷的,这是我们普遍的认知。

但培根批判了这种思想,他认为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种空想,是模糊不清和不严谨的。为什么培根会这么认为呢,这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说起。培根区分了两种概念:逻辑概念和物理概念。康德把概念分为经验概念和知性概念,其实都差不多。比如苹果是物理概念,也是经验概念,但是“系统”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逻辑概念。但是不管是物理概念还是逻辑概念,康德说,它们的产生都会经历三个步骤。比较、反思和抽象。

这三个步骤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松树,一棵柳树,首先进行表象比较,这是两颗不同的树;接着,我们会有意识进行反思,我们会注意到,两棵树的枝干、叶子、形状大小都是不相同。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比如都有枝干和叶子等等;然后,我们进行“抽象”,也就是抽掉其中不同的表象,比如抽取掉其中的树干、树叶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于是我们得出了的概念。这就是我们通过现实的经验直观,通过比较、反思、抽象这三个步骤,得出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

所以,概念是“抽象”的,或者说概念是去掉了一些表象之后剩下的共同的表象,或者说“共相”,我们把这种共相称之为概念。从概念形成的过程,其实可以看到,概念是片面的,是对现实事物的扭曲,比如我们从不同苹果中,得出了一个抽象的“苹果”的概念,而这个苹果的概念和现实中任何一个苹果都不一样。而且抽象得越多,越是抽象的概念,概念就越远离事物本来的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培根说,通过概念和命题,我们始终无法把握事物本身的原因,所以,经过演绎法推理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好了,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聊到了培根对于传统的演绎法提出了两点尖锐的批判,一个是演绎法的三段论无法扩展我们的认知,只是把已有的认知精细化了。第二个是,演绎法是基于概念和命题的结论,都是不可靠和模糊不清的,是远离现实事物的。其实不仅如此,培根认为,不仅仅过去的推理逻辑有问题,而且我们大部分人的理解力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具有有什么偏见呢,培根提出了著名的“四幻象”,也就是四种认知思维框架的偏差,四幻象具有说的什么,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30991481

  • 一缕旧时光真

    建立的近现代知识体系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