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期节目我们进入到本书的第六章“债务与风险”
有一对年轻情侣,都在上海的金融行业工作,收入不错。研究生刚毕业没几年,算上年终奖,两人每月到手有5万元。他们对前途非常乐观,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决定买房结婚。家里老人凑齐了首付,又贷了几百万元银行按揭,每月还款3万元。上海物价和生活费用不低,年轻人也少不了娱乐和应酬,还完房贷后存不下什么钱。但好在前途光明,再努力几年,收入如果翻一番,房贷压力也就轻了。何况房价一直在涨,就算把买房当投资,回报也不错。
天有不测风云。从2018年开始,金融行业日子开始不好过。一个人的公司倒闭了,暂时失业;另一个也没了年终奖,收入下降不少。每月到手的钱从5万变成了2万,可按揭3万还雷打不动。老人们一辈子的积蓄都已经交给首付了,再也帮不上太多。于是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也不敢太挑,总算找到了一份收入还过得去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来了……
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过多借债。当风险出现时,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空间,没办法应对。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到,就算房价不下跌,债务负担重的家庭也面临至少三大风险。
一是债务缺乏弹性。一旦时运不济,债务一分都不会减少。
二是收入变化弹性很大。影响个人收入的因素太多,宏观的、行业的、公司的、领导的、同事的、个人的……谁能保证自己未来几十年收入只涨不跌?
第三个风险来自家庭支出的变动。突然有事要用钱怎么办?家里老人生病怎么办?要养孩子怎么办?
可见债务负担如果过重,会产生各种难以应对的风险。2018年末,我国的债务总量达到了GDP的258%,已经和美国持平,远高于一些发展中大国。这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诸多举措,“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与债务风险相关。
本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解释债务的一般经济学原理。介绍欧美的情况多一些,我们国家与欧美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前车可鉴。第三节分析我国债务的成因、风险、后果。第四节讨论如何偿还已有债务和遏制新增债务。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债务。企业在卖出产品收到货款之前,需要先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支付工资,这些支出通常需要从银行贷款。个人买房也往往需要贷款,否则光靠一点点储蓄去全款买房,恐怕退休之前都买不起。政府也常需要借钱,否则无力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基础设施。
债务关系让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任何部门出问题都可能传导到其他部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系统风险。银行贷款给个人和企业。
如果有人不还房贷,银行就会出现坏账,需要压缩贷款;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就难以维持,需要减产裁员;于是更多人失去工作,还不上房贷;银行坏账进一步增加,不得不继续压缩贷款……如此,恶性循环便产生了。如果各部门负债都高,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危机。这类危机往往来势汹汹,暴发和蔓延速度很快,原因有二。
第一,负债率越高,资产价格的下跌就越猛。若债务太重,收入不够偿还,就只能变卖资产,抛售的人多了,资产价格就会跳水。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很多美国家庭不得不卖房,房价不到一年就跌了两成。2012年,借钱炒房的“温州炒房团”和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房产纷纷被抛售,温州房价一年内跌了近三成。
第二,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信贷收缩,导致资金链断裂。借债往往需要抵押物,如房产,若抵押物价值跳水,银行坏账就会飙升,不得不大幅缩减甚至干脆中止新增信贷,企业借不到钱,资金链断裂,业务难以为继。在2012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一些人跑路逃债,信任危机迅速发酵,所有人都捂紧钱包,信用良好的人也借不到钱。可见债务危机会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地区性的经济衰退。
一个部门的负债对应着另一个部门的资产。债务累积或“加杠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商业往来增加的过程,会推动经济繁荣。而债务紧缩或“去杠杆”也就是商业活动减少的过程,会带来经济衰退。举例来说,若房价下跌,老百姓感觉变穷了,就会勒紧裤腰带、压缩消费。
东西卖不出去,企业收入减少,就难以还债,债务负担过高的企业就会破产,银行会出现坏账,压缩贷款,哪怕好企业的日子也更紧了。这个过程中物价和工资会下跌,而欠的钱会因为物价下跌变得更值钱了,实际债务负担就更重了。
发达国家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消费。美国的消费约占GDP七成,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消费大幅下挫,成了经济衰退的主要推手。危机之前房价越高的州,老百姓债务负担越重,消费下降也越多,经济衰退越严重。
债务带来的经济衰退还会加剧不平等,因为债务危机对穷人和富人的打击高度不对称。以按揭为例,穷人因为收入低,买房借债的负担也重,房价一旦下跌,需要先承担损失,直到承担不起破产了,损失才转到银行及其债主或股东,而这些人往往都更富的人。换句话说,债务常常把风险集中到承受能力最弱的穷人身上。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西班牙。在大多数国家,还不起房贷的人可以宣布破产,银行把房子收走,也就两清了。但在西班牙,哪怕房主把房子给了银行,也只能免于偿还按揭利息,本金仍然要偿还,否则累计的罚金和负债将一直存在,上失信名单,很难正常生活。在金融危机中,这项法律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开锁匠和警察拒绝配合银行驱逐房主。破产了也消不掉的债成了沉重的负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年后,西班牙是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人性亘古不变,但债务周期却有起有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的政治经济环境,刺激了居民对房子的需求。但如果只是借贷需求增加而资金供给不增加,利息就会上涨,需求会被抑制,贷款数量和债务水平不一定会上升。所以要理解债务的增长,首先要理解银行为什么会大量放贷。
资金供给与银行管制
资金供给的增加源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一方面,银行越做越大,创造的信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层出不穷,整个金融部门的规模和风险也越滚越大。
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
要维持这一固定汇率体系,各国都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防止汇率波动。所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能太大,否则就可能冲破某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而要限制国际资本流动,就要限制国内银行放贷规模,否则借到钱的人就会增加消费品或投资品的进出口,引发过量的国际资本流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放开了跨境资本流动。人们既可以从本国银行借钱,也可以从外国银行借钱,所以单方面管控国内银行就没用了,于是各国纷纷放松了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但银行危机也随之而来。
1980年至2010年,全球平均每年都要发生5次银行危机。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945年至1970年,全球总共才发生了2次银行危机。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历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简单说来原因有四。第一,银行规模大、杠杆高。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在1950年只占GDP的六成,而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已经超过了GDP,且银行自有资本占资产规模的比重下降到了5%。
换句话说,美国银行业在用5块钱的本钱做着100块钱的生意,平均杠杆率达到了20倍。理论上只要亏5%,银行就赔光了本。欧洲银行的杠杆率甚至更高,风险可想而知。
第二,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但贷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这种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一旦储户集中提取存款,银行贷出去的钱不能立刻收回,手里钱不够,会出大乱子。虽然后来引入了保险制度缓解了挤兑风险,但是现代银行业务复杂,早已不是简单的存贷款机构,很多负债并非来自个人存款,而是来自货币基金和对冲基金,并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一旦信心不足或急需流动性,也会形成挤兑。
第三,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银行因为杠杆率高,所以要特别防范风险,贷款往往要求抵押物。土地和房子就是最好的抵押物。因此银行喜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也喜欢做居民按揭。2012年,英国的银行贷款中79%都和房地产有关。美国的银行贷款中也有七成是房地产相关贷款。所以房地产周期和银行信贷周期常常同步起伏,而这两个行业的杠杆率又都不低,也就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波动。
土地价值顺着经济周期起落,繁荣时地价上涨,衰退时地价下跌。而以土地为抵押物的银行信贷也顺着土地价值起落:地价上涨,抵押物价值上行,银行利润上升,更加愿意多放贷。经济衰退时,上述过程逆转。所以银行很少雪中送炭,却常常晴天送伞,繁荣时慷慨解囊、助推经济过热,衰退时却捂紧口袋、加剧经济下行。
第四,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比如银行可以把各种按揭贷款打包成一个证券组合,卖给其他金融机构。这种业务挫伤了银行信贷分析的积极性。
如果银行借出去的钱转手就能打包卖给下家,那银行就不会在乎借钱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还钱。击鼓传花的游戏,传的是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只要有人接盘就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很多按揭贷款的质量很差,借款人根本没能力还钱,有人甚至用宠物的名字都能申请到按揭,所以才被称为“次贷危机”。
随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越来越多,整个金融部门的规模也越滚越大,成了经济中最大的部门。资金和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实体经济的蛋糕却没有做大。金融危机后,金融部门的过度繁荣引发了各界的反思和批评,也引发了“占领华尔街”之类的社会运动。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金融自由化浪潮为借贷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如果没有大量资金涌入金融系统,借贷总量也难以增加。以美国为例,这些资金来源有二。其一,一些国家把钱借给了美国,比如我国就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之一。其二,美国国内不平等急剧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富人有了更多花不完的钱可以借给穷人。
中国等东亚国家借钱给美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2018年,中美贸易逆差约4 00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需要从全世界借4 000亿美元来为它从中国的进口买单,其中最主要的债主就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后者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吃过美元储备不足的大亏,所以之后大量增加美元储备,买入美国国债或其他证券,相当于把钱借给了美国。
借钱给美国的还有欧洲,后者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最大、损失也最大。美国各种金融“毒资产”的最大海外持有者在欧洲。东亚借钱给美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资金主要是单向流动。而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基本平衡,资金主要是双向流动:欧洲借钱给美国,美国也借钱给欧洲。“你借我、我借你”的双向流动,让围绕“毒资产”的交易规模越滚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
比如,一家德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发行用美元计价的债券,借入美元,然后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的房贷抵押证券,钱又流回了美国。这家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都是美元业务,仿佛是一家美国银行,只不过总部设在德国罢了。类似的欧洲银行很多。金融危机前,跨大西洋的资本流动远多于跨太平洋资本流动。而在危机中,美联储为救市所发放的紧急贷款,实际上大部分给了欧洲银行。
美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也是最重要的投资标的,受到全球资金的追捧,所以美国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从全球借钱。大量资本净流入美国,会加剧美国贸易逆差,因为外国人手里的美元也不是自己印出来的,而是把商品和服务卖给美国换来的。
为保持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的对外贸易可能需要常年保持逆差,以向世界提供更多美元。但持续的逆差会累积债务,最终威胁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所以如今的全球经济失衡,是贸易失衡和美元地位带来的资本流动失衡所共同造就的。
美国贷款资金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贫富差距。
如果全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富人就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可以借贷,而大部分穷人则需要借钱生存,债务总量就会增加。假如一个国家只有两个人,每人需要消费50元才能活下去。若总产出100元被二人平分,那总消费就等于产出,既没有储蓄也没有负债。但若甲分得100元而乙分得0元,那甲就花50元存50元,乙就需要借50元,这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负债率就都变成了50%。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过去40年国内贫富差距的扩大都伴随着国内债务水平的上升。以美国为例:2015年,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将近一半的全部收入。富人的储蓄实际上就是借给了穷人,变成了他们的债务。
穷人借债主要是买房,因此富人的余钱也就流向了房地产。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将近七成的贷款是按揭或其他房地产相关贷款。所以大部分银行并没有把社会闲散资金导向实体企业,变成生产性投资,而是充当了富人借钱给穷人买房的中介。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借来的钱能用好,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增加未来收入,还债就不成问题。假如资金能被实体企业投资所吸纳,就不会流到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去推升资产泡沫。然而在过去40年间,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占GDP的平均比重在不断的下降。
一个原因是大公司把投资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整体外迁。另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性在减弱。
因为缺乏能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各种短期投机就大行其道,所谓“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房地产泡沫”一个接一个。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常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让短期利率也变得极低,大企业便借机利用融资优势大肆购并小企业,进一步增加了行业集中度,降低了竞争。这种低利率环境也把大量追逐回报的资金推入了股市,推高了股价。而美国最富的10%的人掌握着90%的股市资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上便是欧美债台高筑的前车之鉴,至于我们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后面再聊。
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付费不能听的事呢
谢谢。
能快速解决吗
为什么付了费只能试听,反映多次解决不了
书不错 除夕快乐
终于还是收费了
语速好快呀,可以慢一点吗?
Albertiano 回复 @心生欢喜ZC: 我用0.75倍速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