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专辑 上海最“刮三”方言大全(147) 整只蹄髈一顿揎

广播专辑 上海最“刮三”方言大全(147) 整只蹄髈一顿揎

00:00
03:48

整只蹄髈一顿揎  
  
  文 / 叶世荪
  友人回忆说:“老早原只头蹄髈我一顿头就可以揎脱!”这是陶醉于“当年勇”、标榜年轻时可以一口气吃下整只猪肘的说法。话中那个“揎”(上海话读若“宣”,xuan)是表示吃掉、吞下、耗尽、用完的意思。


  “揎”最初的含义是卷起手臂上的衣袖。宋代戴侗《六书故》:“鉤袂出臂也。”唐代王建《捣衣曲》:“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说的是姑嫂挽起衣袖劳作的情景。苏轼《四时词》也有诗句说:“玉腕半揎云碧袖,楼前知有断肠人”。写的是失恋女阑珊倚楼的样子。《元史·列女传》:“吏令催(氏)自揎袖,吏悬笔而书焉。”意思是自卷衣袖。“揎”也用来形容其他类似卷衣袖的动作。例如《二刻拍案惊奇·14》:“恨不得走过去揎开帘子一看。”明代百科全书《通雅》:“揎与栓同。”


  如果今天有人用“风卷残云”来形容狼吞虎咽的吃相的话,那么“揎脱一只蹄髈”的用法应该是遵循了相同的思维逻辑。


  有人说:因为对穿着宽大袖服的古人而言,揎袖掳臂是动粗打人的必经程序;于是,这个“揎”字便和推人、打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上海闲话》:“侬嘴巴清爽点,当心我揎侬两记耳光。”《繁花》:“拳无正行,得空便揎,盯牢一个人揎,一直揎到对方吓为止。”早先唐代《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男儿丈夫,事有错误,脊被揎破,更何怕惧。”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第三回也有唱词:“难当鸡肋拳揎,拳揎”。再看一些工具书对“揎”的注释:《汉语方言概要》:“掌人颊”;《上海方言词典》:“打,踢”;《现代汉语词典》:“〈方〉用手推”。至于“揎袖攘臂”或“揎拳掳臂”或“揎拳捋袖”的说法,更是多见。


  依笔者看,“揎”由“卷袖”演绎成“打人”的可能性,不及其被借用日久、最终替换掉真身的可能性大。换句话说,释为“打人”的xuan,原来另有其字,那就是“扌旬”或“揈”。宋代《集韵》:“扌旬,翾县切,音绚,击也。或作揈。”此外,唐代《唐韵》、宋代《广韵》、元代《古今韵会举要》等多部韵书、字书中都可以见到这两个字。《吴下方言考》:“吴中凡掌人颊曰揈。”但在今天的工具书里已经难看到“扌旬”或“揈”字。


  如果较真一点,形容“消耗”“吞吃”古时候也有另一个读作xuan的字:“朘”。《汉书·董仲舒传》:“日削月朘。”《阅微草堂笔记》:“君无策以养而徒朘其生。”都是与“揎蹄髈”的“揎”相近的销蚀、灭失的意思。


  看来,“揎”的畅行是借了其音符、义符相对准确的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