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⑦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国和卫国两国的政事,像兄弟一样。何为兄弟呢?比较相近,比较相亲,比较相似。那我们看这句话在讲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先讲一讲历史背景,鲁国我们众所周知,经常讲到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文王去世以后,武王继位。
为何会武王继位呢?武王是第二子,按理应该是长子继位。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他是先于文王离世的,所以武王开始继承位置。武王继承位置以后,开始伐纣,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但是武王他是讲仁德的人,他灭了商朝,但是没有绝嗣,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并没有把他绝掉,而是把他封在了朝歌这个地方,朝歌是商朝的国都。但是武王又担心他叛乱,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把其他的三位兄弟,封在了朝歌的附近,来监视武庚,以防止他判乱。
因为建立了周朝以后,开始要论功封赏、封地,他把自己的兄弟和有功之臣,都封在了各个国家。每个封地成为一个国家,也就是诸侯国。周公是第四子,封在了鲁国,这个阶段还没有卫国,康叔封在了康国,故而称为康叔。
文王的第三子,封在了管国,称之为管叔。五子封在了蔡国,称之为蔡叔。文王的第八子封在了霍国,称之为霍叔。这三位就封在了朝哥的附近,称之为三监,监国的监。他来监管朝歌,监管武庚,有了这些以后,武王在位两年多以后,武王离世了。武王的儿子是周成王继位,这个时候周公辅政。
当周公辅政以后,其他的三监,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负责监视朝歌的这三位,觉得周公有篡位的嫌疑,只是怀疑、不服气,就开始叛乱了,武庚他是想要复国的,他是想恢复商朝的。所以跟他们三位一起趁机叛乱,这个时候周公开始平叛,而帮助周公的就是这位康叔,也就是这里提到的,“鲁卫之政,兄弟也”。卫国的康叔。
康叔在周文王的众多儿子当中和周公的关系是最好的,最亲近的,也是最像的。因为周公和康叔一样,都是以仁德著称的。经历三年,把这场乱世平静下来,因为康叔平乱有功。所以把康叔又封在了朝歌这个地方,称之为卫国,这是卫国和鲁国的来源。
后来康叔要去卫国上任之时,去这个地方做诸侯国的国君,周公写《康诰》赠于康叔,来告诉他该如何去从政,《康诰》的内容,我们在《大学》当中引用过三处,我们来回顾一下。《康诰》曰:克明德。《康诰》曰:作新民。《康诰》曰:如保赤子。
“克明德”,是告诉康叔,能够要不断的,去不停的明自己的德。“作新民”,新是不停地进步,我们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刻刻都是在进步的,所以告诉康叔要一直保持进步,要不停地去明自己的德。
同时又说:“如保赤子”,赤子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很幼小,我们手里抱着一个很幼小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样子。所以告诉康叔,爱民如子,要对民众,对百姓,爱护备至,要小心翼翼,像保护赤子一样。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周公和康叔,这两个都是讲仁德,行仁政的,后来康叔去到了卫国这个地方,把卫国治理的非常和睦、祥和。所以当时的鲁国也是一样的,一片和睦、祥和。武王把周公封在鲁国,因为周公要辅政,所以周公让他的长子去了鲁国,做第一任的鲁国国君。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鲁卫之政,兄弟也”。首先讲这两个国家,一开始的这个国君,周公和康叔是兄弟,不光是兄弟,而且两个人的价值观是相符的,都是在行仁德之政,所以像兄弟一样。
那我们再看孔夫子在讲这句话时候的背景,这个时候的鲁国,“君不君,臣不臣”。卫国,“父不父,子不子”。又开始出现了相似,只不过在周公和康叔那个时候,他是相似的好,他是兴仁德的,百姓是安定的、祥和的。
而现在的鲁国和卫国,它是乱的。鲁国三桓,把持朝政,把持权力。而卫国父子相争,所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里孔夫子开始感叹,曾经鲁国和卫国治理得那么好,那么相亲,那么相似,都是推行仁政。而今天的鲁卫之政,也像兄弟一样。
那我们从这句话这句感叹当中,我们要往生活当中来延伸,我们来观察我们的生活,我们先去观察一个家庭。比如说一个家庭,如果他是和睦的,一定有其原因,我们在这里观察很多个家庭,多个家庭和睦,他一定有一个地方是相似的。
比如说我们去看看父慈子孝,有没有?父母是慈爱的,子女是孝顺的,兄友弟恭,兄弟之间是和睦的,恭敬的,这是一个家庭和睦的根本因素。并不是有钱、有权的家庭就一定和睦。
我们历史上有太多的骨肉相残、骨肉相争的事情,到我们今天依然如此。如果一个家庭不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这个家庭他必然是不和睦的,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多大的权利都一样。
所以我们去看,“鲁卫之政,兄弟也”,最开始他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原因,是因为都在推行仁政,推行仁德,这是他好的原因。
那我们再看不好的那一面,如果很多个不和睦的家庭,我们如果去观察去总结,他也必有一个一样的原因,他有一个类似的东西,我们从这一点再来做延伸。我们去观察很多个企业,最后会得出一个结论和规律,好的企业他一定有共通性。
我们《大学》当中讲:“上好仁,下好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那好的企业他的核心原因:处上位的人是讲仁爱的,是有德行的,是有智慧的,是有能力的;处下位的人是讲义气的,做合时宜的事情,他是懂得奉献的,处下位的人他是忠信的,他是恭敬的。
所以这是其内在的核心原因,那我们再去观察众多不好的企业,同样,为上的不仁、不德、不道;为下的不忠、不信、不敬,你会发现这个结论就摆在那里。
所以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要通过这个现象去看本质,那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当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再去观察更多的事件,从更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
一个人为什么优秀?为什么好?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历史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我们去观察这些优秀人,共同的品质是什么?这是我们总结来的规律,这个就是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我们要反观自省,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活在抱怨当中的人,生活过得不好的人,包括历史上那些结果不好的人,遗臭万年的人,我们从当中同样可以总结一个共通性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
所以《论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善于总结生活当中,那些有共性的规律,总结的那些规律就是智慧,他这些智慧,可以为我们自己所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