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书是儒勒·列那尔的《胡萝卜须》。
满纸荒唐事,一把辛酸泪。我想用这样一句套词来概括我对《胡萝卜须》一书的感觉。虽然最近书看得不少,可是丝毫不减我的愚笨。就连这么一本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书,我也有读不懂的地方。当然这次读不懂,不是因文中有生涩的字句,或是因段落隐晦难解,而是我搞不懂作者为何写这样一部作品。是要反应当时家庭缺少温暖的社会现实吗?或许是呼吁关爱儿童?抑或是想表达类似孟子的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胡萝卜须》是法国儒勒·列那尔的代表作,1894年出版后受到法国文学界的一致好评。作者通过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男孩的形象。施蛰存评论道:“说是小说,却没有故事;说是散文,却有一个中心人物。我想名之为小说体的散文。”列那尔是法国十九世纪末期的文学家。他在世只有四十七年,主要作品有《胡萝卜须》《自然纪事》《日记》,都是法国文学中的精品。
孩子有绰号不稀奇,但大多是同学或者是小伙伴给起的,极少见父母给自己孩子起绰号的。胡萝卜须的绰号,是他妈妈给起的,因为他的头发是赭红的,皮肤上有不少雀斑。施蛰存说,胡萝卜须相当于中国的“萝卜头”。妈妈不仅给他取绰号,而且平时就用绰号呼唤他。当然,绰号不算什么,妈妈对他比这狠的多去了。不给他好吃的,不给他好穿的,就是胡萝卜须睡觉打鼾影响了她的睡眠,她就掐他的屁股,直到掐出血来。他的叫声惊醒了爸爸,妈妈则说胡萝卜须在做恶梦。胡萝卜须尿床了,妈妈竟然将尿做成羹汤喂他。喂完了,妈妈带着那份又嘲弄又厌恶的神气说:“啊!我的小赃货,昨天你自己撒下的那些你统统吃下去啦,统统吃下去啦。”“我早猜着了。”胡萝卜须漫声回答,脸上面无表情。我诧异不止,最初以为是自己理解错了,为了确认,反复读了几遍那段文字。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母亲呀?
父亲对他也是相当冷漠,胡萝卜须向父亲写信要书。“我现有这些书早已读熟了,请你随便挑几册书。实质上书的价值都是相等的。可是我最喜欢的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德·伏尔泰的《昂里阿德》和卢梭的《新爱洛伊思》。要是你把这些书带来(巴黎的书非常便宜),我敢保证监学先生不会没收它们。”父亲回信说:“亲爱的胡萝卜须,你跟我讲的这些作家也是跟你我一样的人,他们所做的,你也能做到。你可以自己写几本书,自己去读。”
此外,他还受到哥哥姐姐的欺凌。有时姐姐和哥哥玩厌了,便自愿把他们的玩具借给他玩。可是因为害怕他们向他讨还玩具,胡萝卜须从来不敢表现出过分高兴的样子。
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胡萝卜须做了很多蠢事,好笑又令人心酸。悲惨的境遇使得胡萝卜须几度欲自杀,他甚至都羡慕起孤儿,发出“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当孤儿”的悲鸣。好在,他都挺过来了。随着成长,他渐渐明白,只有独立才能挽回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怀着希望,勇敢面对各种困苦。
我对此书的迷糊,可能是源自一些评论。如有人说在此书中读出“田园风韵”,还有的说它“滋养几代名家的精神气质”,这与我的感觉完全靠不上。我感觉此书倒是很适合城里娇生惯养的孩子看看,让他们在不乏幽默的故事当中接受些苦难教育。学一学当全世界都背弃你的时候,你该如何?对孩子而言,家就是他最初的全部世界,当家没有一点温暖的时候,是可以称得上全世界都背弃他了。
也有的介绍把《胡萝卜须》说成是列那尔自传体故事集,难道这是根据作者的童年写的?那他的童年可是活得够憋屈的了。
海明威说:不幸的童年可以造就作家。木心则说:儿童时代的苦恼,长大以后找到象征了,就成艺术家。
音色挺不错呢,我们互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