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之道:职场上如何做到进退自如

内之道:职场上如何做到进退自如

00:00
12:47


我是依米。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讲了《鬼谷子》的底层逻辑,万物皆有阴阳,一开一合间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能够知己知彼,这也是处事之基础。

那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是《鬼谷子》的一个新的篇章:内之道,从这个篇章开始,我们就要讲进言游说,提意见的谋略了。

职场中,大家肯定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和同事差不多时间进公司,同事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但是,领导连你的名字也记不住。看到同事都升职加薪,你在心里想:我们到底应该主动出击,去获得领导的信任?还是等着领导发掘我们的能力呢?如果你还在为这些问题感到烦恼,《鬼谷子》能告诉你答案。

《鬼谷子·内篇》的开篇第一句话,给我们展现了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意思就是,有的大臣能够和皇帝很亲近,而有的大臣根本得不到重用。这样看来,如何和领导搞好关系,是一个千古难题。

好在《鬼谷子·内篇》告诉了我们一个底层逻辑:“事皆有内,素结本始。”意思就是说,关系的亲疏,是需要我们平日去经营的。那么,如何经营这段关系?如何做到在关系中进退自如呢?

下面,我们从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这两个角度,进一步为你解析,应该如何运用“内”之道中的“内”。细心的听友可能会问了,昨天我们讲反应之道,知己知彼,也讲了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两个角度。它有什么不一样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内”之道中的“内”是什么意思。《鬼谷子》中说道:“内者,进说辞也。”意思就是向君主进献意见或者谋略,就是提意见。这和“反应之道”中的沟通交流的知己知彼,形似而意不同。“反应”之道是通过以退为进,先来了解别人说的,再来审视自己的做法。而今天要讲的“内”之道,是我们要开始学会主动出击了。

“内”的“内”是提意见,那提意见是为了做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能获得君主的接纳和信任。如果觉得还不好理解,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关联:“内”之道中的“内”和“接纳”的“纳”字,在字形上有相同的地方,“内”可以理解为接纳的意思。

讲到这里,你会明白,想要获得领导的信任和接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领导面前能主动出击,开口说话。但是,最让大家纠结的,是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步,识别领导的性格,了解领导的心思。

《鬼谷子》这本书写道:“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循顺。”这句话是说游说君王时,必须暗中揣度君王的心意。有句话说:人心隔肚皮。领导的心思也不是那么好猜的。所以,要想揣度领导的心思,我们先要识别他的性格和行为作风。

2020年3月,就在疫情进入关键的扫尾阶段时,格力电器官方正式宣布:格力可灭杀新冠病毒空气净化器开启发售。在接受采访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了一句话:“我只要结果,你要做成。”这句话一听就很霸气,我们可以识别出,董明珠是一位霸气果断、行动力快、注重结果的领导。

识别了董明珠这样的领导的性格,那么我们和她相处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以结果为导向。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拿出一个项目方案,这个方案一定要是可以实施,或者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在汇报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说话不能慢吞吞的、绕来绕去,语言要简洁,声音抑扬顿挫,以结论先行。

这是在这类“霸道总裁”手下工作的方式,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性格的老板,我们就知道,只有先识别领导的性格,才能做到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在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

那么,了解了领导的性格,我们已经接近他的内心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走进。怎么真正走进领导的内心呢?

第二步,认清当前的形势,顺应领导的心。

在中国古代官员中,和珅是使用“内”之道的高手。乾隆五十一年,在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军的时候,清军负责镇压起义军的部队屡屡受挫,乾隆皇帝急了,就准备御驾亲征。和珅一想,这怎么行呢。这时,他要阻止乾隆皇帝,但直言进谏,显然会让皇帝难堪,那么,和珅该怎么做呢?

和珅首先做到的,就是认清局势。当时,乾隆皇帝肯定是不能亲自出征的,但是直接阻止皇帝,皇帝必然会有逆反心理。所以,和珅调整了自己说话的方式。和珅抓住了乾隆皇帝的虚荣心,夸奖了他的功德;接着,和珅给乾隆皇帝出了一个破敌的策略,也是顺着他的心意来说的,派出官员去台湾,同样能彰显自己的仁慈。最后,和珅成功地阻止了乾隆皇帝亲征。像这样善于把握局势,揣摩领导的心,顺着领导的心来出谋划策,难怪和珅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宠臣了。

正如《鬼谷子》告诉我们的:“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意思就是说,我们暗中掂量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言明此决策的优劣得失,才能获得领导的信任。

但是不管在职场上还是商场上,我们都不能一味地进言,应该适时懂得退让。接下来,我们开始讲怎么利用“内”之道,让自己全身而退。

你肯定会疑惑,刚才让我们主动出击,去获取领导的信任,怎么又让我们全身而退呢?这是不是矛盾呢?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和领导关系再好,在工作上,还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之间是要保证一定的距离的。那么,如何和领导保持安全距离呢?

第一点启示,不要跟领导抢功劳。

我们都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捭阖之道中,也提到过越王闭藏反省,终破吴。而这个卧薪尝胆的主意是谁出的呢?是范蠡。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范蠡却向勾践递交了辞职报告。为什么他会这样做?范蠡深知越王勾践的性格是“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意思就是越王不喜欢别人跟他抢功劳。

同样,文种也是越王的谋臣,跟范蠡一起,为打败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就不像范蠡一样懂得隐退。灭吴后,他自觉功高。范蠡曾经劝阻好友文种也离开越国,但是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最终却被越王勾践赐死,死在了越国。

正是因为范蠡对越王勾践非常了解,他知道越王勾践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所以,才辞职保住了性命。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辞职呢?答案并不是。但我们要注意,和领导相处的时候,不要抢领导的功劳。

沃伦·本尼斯在谈到“共同领导”时曾谈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一个优秀的下属做出的贡献有多么巨大,大部分的功劳和荣誉都将归于最高领导者,即使是最优秀的副手也要活在上司的影子里。

在职场生活中,我们具体怎么做呢?我们要学会把功劳推给领导,肯定领导在工作节点中的决策作用。比如,我们不要说“我做得非常好”,而是换一种说法,比如“我在领导的指导下,做得很好”。我们可以说“领导在关键节点做的决定,保证了项目很好地运转”。我们要明白,自己和领导是相互成就的。在功劳前退一步,我们不仅可以获得领导的信任,以后如果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我们会成为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人。

第二点启示,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变换策略,保全自己。

《鬼谷子·内篇》中写道:“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说的就是要圆转灵活地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而对于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要学会隐藏起来。这就是“内”之道中“进退自如”的根本原则。


那么,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呢?在这里,我们采取的以退为进的方法,来获得领导的信任。试想一下,如果过于表现自己的锋芒,甚至出现“功高盖主”的情况,领导一定会打压你。所以,我们善于隐藏自己的看法,不该说的时候绝对不说,非得要说之时,也会站在领导角度来思考,给予建议。

职场如战场,想要和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领导的信任,就要懂得主动出击去靠近他的心。有时候是建立容易,维系难,所以识别领导的行为作风,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能让我们与领导的关系更加融洽。当认清环境与局势后,再去发挥我们的才能,领导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在关键时刻,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退一步,不与领导抢功劳,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来保全自己。

知进懂退,我们就离升职加薪也就不远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明天开始我们讲“”的“之道”,如果说这一节,我们重在明白说服领导接纳信任自己,要学会主动出击,那么我们总不能贸然出击,该做什么准备工作呢?下期我们将在下节为大家讲述,欢迎收听本期课程,我是依米,我们下节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透明的冷空气909090

    刚毕业入职场还不太懂人情世故,正好听了一下感觉挺受益的,以前只想到把本能工作做好了就行了,还真没学习过如何去和领导相处获取信任啊,所以我得主动出击识别领导的行为作风,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