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9)

(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9)

00:00
05:08

[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yidai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9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语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但通常版本皆录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的巅峰人物,而他的天赋才情与满腹经纶其实是在金朝的文化里培养出来的。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这一年在南宋是宋高宗绍兴十年。

 

站在南宋的角度,辛弃疾生长于沦陷区,只有从故老相传里了解宋朝的模样;站在金国的角度,金国才是辛弃疾的祖国,历城才是辛弃疾的故乡,爱国与爱家乡都是不需要理由的,金国的国土虽然是靠侵略得来,但宋朝的国土又何尝不是呢?

 

其实在宋、金南北对峙已成定局之后,沦陷于金人手中的中原大地并不都是腥风血雨、愁云惨雾。金人的汉化程度之高往往令宋人咋舌,他们沿袭了汉人的职官、科举、刑律等制度,早已不是想象中的野蛮部落了。所以,北方书香门第的子弟从小便可以接受到与南方一样的儒学教育,长大以后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入朝为官,一点也没有做牛做马的亡国奴的感觉。

 

而对于那些由宋入金的年长一辈来说,做亡国奴的滋味时常咬啮心灵。儒家传统最重华夷之辨,堂堂中华衣冠门第竟然被迫生活在夷狄的世界,这种刻骨的耻辱感简直要把人逼到发疯。所以尽管在金国完全能获得优裕的物质条件与相当程度的政治权利,他们始终都不会泯灭驱逐鞑虏之心,即便无力做到这一点,至少也渴望逃回宋境。

 

其实连金人自己都觉得做夷狄是可耻的。他们虽然是武力上的胜利者,却不自觉地受了汉文化太深的影响,极力想要和自己的夷狄出身划清界限,一点也不在意“忘本”的讥讽。金人战斗力的惊人衰退与此有绝大关系,他们若始终做好夷狄本分的话,灭亡南宋完全不是难事。

 

传统上都认为华夏文明更重脸面,夷狄世界更重实利,但我们看到金与南宋在外交上常常发生礼仪之争,金人执拗地要在礼仪上压宋人一头,不惜因此而激发宋朝主战派的狂热斗志,原因就在于金人太想摆脱夷狄身份,太想把自己建设成华夏文明的第一继承人,建设成正统的儒家王朝。宋人也惊恐地发现,如果不能迅速北伐、收复失地,沦陷区的百姓与士大夫便不会觉得生活在宋境和金境有任何差别了,那时候他们将会真正安心做金朝的子民,南宋北伐的人心优势将会彻底丧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如山人

    又一公共知識分子

  • 荣英公子

    量子初音 回复 @荣英公子: 谢谢长期以来的鼓励

  • 晨曦欲说还休

    这节历史观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