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曾经带孩子找我看过诊的宝妈在微信上问我:“袁医生,我家孩子又感冒了,之前常用的感冒药好像不管用了,我记得你在之前节目中曾经讲过‘寒包火’感冒,我又重新听了一遍,觉得我家孩子就是这种类型的感冒,我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寒包火”?我们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外面是寒,内里有热,寒包裹着热。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寒包火”感冒呢?从临床上来看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有感冒受凉史。人体受凉感冒后,感冒症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变化。大部分情况下,感冒刚开始会出现怕冷、浑身酸痛、流清涕、打喷嚏、痰稀白,这属于风寒感冒症状,也是感冒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外寒阶段,这个阶段时间很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控制,很快就会出现咽喉不利,有痰不易咳出,咽干、咽痛、流稠鼻涕或黄鼻涕,鼻子干等症状,这就是入里化热,形成了体表寒体内热的态势,也就是到了感冒的第二阶段,即表寒里热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寒包火”。
如果孩子受寒感冒,且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则可能是寒包火型感冒,我建议可以选择既能去外寒又能清里热的中成药。比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里面既有清热的药,也有散寒的药。其中桂枝、柴胡是散寒的,黄芩是清热的,白芍是滋阴的,这个方子是把第二阶段的散寒清热都合在一起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体内本身就潜伏着“内热”。这些小朋友的内热之火是由积食引发的,所以会伴随积食症状:如大便不通(或大便臭)、有口气、舌苔厚腻、睡觉翻来覆去、胃口差等。当孩子有内热,又不慎外感风寒时,寒邪束缚在体表,导致体内的“热气”不能向外宣散,“热气”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了,就形成了“寒包火”感冒。这种情况下,在给孩子去外寒清里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消食化积。
“寒包火”感冒的孩子,家长还可以配合食疗来缓解症状,这里给大家支两招。第一招,用生姜或葱白煎汤服用,或喝些热汤、热粥等发发汗,既驱散束缚体表的寒邪,又使体内的火热随汗透出体外,感冒就可以得到缓解。第二招,用萝卜配生姜煮食,生姜去外寒,萝卜清里热,搭配服用也可以缓解症状。
如果孩子伴随着咳嗽的症状,家长可以用花椒炖梨来帮助他缓解症状。雪梨一个,花椒30粒,做法是:雪梨去核,切成小块,放入花椒,加两碗水、冰糖一两块同煮,开锅十分钟取出,放温,喝汤,每天早晚餐后各饮用一次。花椒性温,而梨凉润,一方面可缓解花椒的温燥,保护津液,另一方面又润燥止咳,它们配合起来,一凉一热,寒热并调,非常适合寒热错杂的咳嗽。
此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帮孩子清内热、祛风邪、清胃热。常用穴位有4个。第一个:大椎穴,按压大椎穴,可辅助清内热;第二个,风门穴,再第二胸椎与肩胛骨内缘连线的中点,按揉时可用拇指垂直加压或转揉按摩,每天3次,每次至少3分钟,可起到祛风邪的作用;
第三个,丰隆穴,在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它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经常按揉有清胃热的功效;第四个,内庭穴,在二脚趾与三脚趾的指缝中间,同样具有清胃热的效果。
家长如果不能准确找到这4个穴位,也可以先把它们记下来,等确定了准确位置再给孩子按揉。
这里袁医生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感冒好了之后,千万不要忘了关键的一步:补脾。因为生病或者用了抗生素之后,孩子的脾胃比较虚弱,如果不及时补脾,很容易再次被外邪侵袭,造成反复感冒。
补脾,我推荐一个食疗方——八珍糕(茶):太子参、白术、炒白扁豆、芡实各3克,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各9克。把这些材料按照比例多买几份,研磨为细粉,搅均后加入大米粉蒸糕即可。如果觉得蒸糕太麻烦,原方煮水喝也可以。把上面的材料放入锅中,加入1000ml水,用大火煮开,小火煮40分钟以上,然后稍微放入一点白糖,给孩子饮用。每天2次,每次1小杯。
这个调理食疗方的分量,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6岁以下的孩子,建议用量减半。在孩子生病及使用抗生素后1-2周内使用。
冬天,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保证大便通畅,以防体内毒火的产生;少吃生冷和油腻辛辣的食物。总之,要注意内防热,外保温,才能远离感冒哦。
👍
非常好!
感恩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