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疫情下的暖心故事悄悄上演

双向奔赴!疫情下的暖心故事悄悄上演

00:00
09:35

疫情无情,可总有一些善良与温暖,拥有驱散一切的力量。从喧嚣到安静,这段难熬的日子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帧帧悉数浮现于眼前。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是守护生命、帮扶邻里的医务工作者,是辛勤付出、搬送物资的志愿者,是默默无闻、坚守一线的“大白”……深秋时节,与瑟瑟冷风相抗的是胸前的党徽闪耀,是空中的党旗飘扬,更是身披晴朗、坚信疫情终将退散的我们。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邻里温情

10月22日正午时分,秋末冬初的阳光透过窗纱倾泻而下,刚刚吃过午饭的黄俊玲像往常一样,缓缓走至窗前,打开手机里的群聊。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她对小区业主群里的消息格外关注,一则求助信息从弹窗里跳出,看到的那一刹那,她的内心也紧跟着揪紧了起来。

求助信息上显示同小区的一位业主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在半昏迷状态中将胃管扯掉,老人瘫痪在床,靠胃管维持营养。如果不能重新插入胃管,就得冒着疫情风险前往医院处理,老人家属万分着急。黄俊玲第一时间想到要帮助老人,但是家人提醒说老人年龄大了,做好事,免不了会有担责的风险。

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的一名护士,她有着30多年的临床经验,加上平时医院及科室的严格培训,她相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毅然决定去帮助老人。于是,黄俊玲立刻与老人家属蒋金萍联系,说明自己的身份后,详细询问了老人的情况,蒋金萍选择充分信任。

征得他们的同意后,黄俊玲在家中准备了一些医疗用品立刻前往老人家中。通过细心观察后,她冷静地告知家属,老人年龄大又不能配合,插胃管有一定风险,老人家属表示理解。她熟练地戴好手套,在另一位小区医务人员配合下,小心翼翼地操作,顺利插好胃管。仔细检查确认胃管在老人胃内后,才轻轻地把胃管固定在老人的枕边,又交代了家属胃管喂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到胃管被顺利插好,蒋金萍激动地拉着黄俊玲的手,泪水夺眶而出,“老母亲已经98岁了,真心谢谢你的帮忙”,从着急无助到安心感动,一句谢谢言轻意重。黄俊玲紧绷着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轻轻舒了口气,“小事情,这有啥嘛,应该的”,她微笑着说,这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义务。

当天晚上,蒋金萍撰写了一封感谢信,将心中的感谢与感动化成文字,一字一句饱含真情。这封感谢信一经发出,引来了小区业主的纷纷点赞,一时间“为我们的爱心邻居点赞”“患难见真情”“你们太有爱了”……频频刷屏,这一小小的善举感动着小区里的业主们,也温暖了每一位笼罩在疫情黑暗下砥砺前行的我们。

“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我奔赴的前方”

城市的月光被打磨得锃亮,披着月色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是疫情前30岁的席雨晨下班的常态。心安之处,是家的方向,下班后的他快步朝着小区走去,寻找着偌大城市里属于自己的那盏“家”的灯光。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席雨晨生活了3年多的小区也进入了静默状态,他的工作也画上了短暂的休止符。

10月29日,席雨晨偶然间进入了一个蔬菜团购群,在蔬菜团购群中,作为顾客的他看到大家对蔬菜的需求呼声很高,但是并没有负责人来统筹对接。“了解了工作内容后,我觉得我可以,共同担当嘛”,席雨晨自告奋勇地挑起了负责人的重担,就这样,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邻居们亲切地称他为“团长”。

在所有邻居不能下楼的日子里,他成为了小区里采购和运输物资的“摆渡者”。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是他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确认蔬菜种类、统计蔬菜数量、登记所需业主名单、给蔬菜包标上房号、接送蔬菜包……他和另一位志愿者两人亲力亲为,“第一天真的很累,流程不是很熟练,有的邻居也会不理解”,席雨晨言语里带着些许委屈和不甘。

第二天清晨,他又早早起床,开始对接新一天的蔬菜包,“我尽最大努力为大家争取更多的蔬菜包,遇到年龄大的独居老人或者急需菜品的邻居,我们会优先配送”,席雨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负责团购蔬菜包的3天时间里,他积极和“莲心救援联盟”对接,力求让邻居们拿到安全放心、经过消杀的物资。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和争取,140份蔬菜包被运送到各家餐桌上,在这个特殊时期,绿莹莹的新鲜蔬菜充满着生机,这一抹亮眼的绿点亮了黯淡的静默时光。

邻居们纷纷在蔬菜团购群里晒起了蔬菜包,一排排点赞的“大拇指”刷屏了朋友圈。志愿工作得到了认可,席雨晨腼腆地笑着说“我是年轻人,我不上谁上,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蔬菜包团购工作暂告段落,穿着蓝色防护服的席雨晨却没有停下脚步。看着小区门口每天堆满的物资,看到值班岗位处的党旗飘扬,身为党员的他毅然报名成为小区里囤购物资的“搬运工”。

从小区南门到东门,从1号楼到10号楼,一次又一次的转送,一次又一次推着手推车弯下的腰杆,是用脚步丈量的热血担当。“疫情不退我不退,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我奔赴的前方”,席雨晨坚定地说。凡人微光,微光如炬,这就是平凡的伟大之处,让人心疼,更让人敬仰。

“我的妈妈是‘大白’,可敬又可爱”

11月4日,杨千黎在书桌旁专注地画画,画面主体是一位身穿防护服“大白”的背影,“加油妈妈 战胜疫情”八个字映入眼帘,细心的她特意在“妈妈”两个字上用爱心圈画起来。“我想妈妈了”,8岁的她拉着爸爸的衣角轻轻晃动,澄澈的眼睛里噙着泪水。

杨千黎的妈妈张瑜是郑州财经技师学院的一名老师,10月10日凌晨5点多,本可以居家隔离的她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带着工作证明和证件赶往学校。她,是孩子的妈妈,是父母的女儿,是连续坚持26天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办公室里的地铺、防护服浸湿的后背、口罩下一道道勒痕是她和同事们在这段难熬的时光里留下的印记。

平日里,她是学生眼中严厉的班主任;疫情间,她化身守护学生的“大白”。一天又一天的摸排,一次又一次的穿梭,她奔走于宿舍楼间,负责17间宿舍学生的药品和日用品等防疫物资的配送工作。此外,还要负责学生日常体温测量和各项信息统计工作。“我是党员,冲锋在前是责任,也是义务”,一层层,一间间,2万步,张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平时热爱锻炼,有着良好身体素质的她,默默坚守在疫情一线。张瑜坦言,身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每天到晚上累到腿都站不稳。忙着给学生送餐送药、登记学生的信息、安抚学生紧张情绪、回复家长关切……孩子们的急难愁盼,她第一时间回应,“找张老师”这4个字也成为学校孩子们坚实的后盾和安心之所。

“妈妈,你啥时候回来”,8岁的杨千黎抱着手机,拨通了视频。视频的那端,是她心心念念的妈妈,“妞妞,在家要听爸爸的话,妈妈很快就回家抱你了”,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张瑜停下了正在为学生登记信息的笔,轻轻转过头去,用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到底,妞妞是我的牵挂,也是我的动力”,张瑜动情地说。

这是杨千黎和妈妈分离最久的一次,她听着妈妈的嘱咐,带着对妈妈的想念,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收拾房间、帮忙做家务、认真上网课、悉心照顾和妈妈一起养的“爱宠”小乌龟、鹦鹉和小鱼……“希望妈妈回来的时候,看到它们都是‘活’的,我可以把它们照顾得很好”,杨千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的妈妈是‘大白’,可敬又可爱,妈妈加油”,她自豪地说,妈妈是最可爱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